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更多头条
上海:保护知识产权十大案例细究“避风港原则”

上海昨天发布了2011年“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淘宝、百度、VeryCD等知名互联网平台被判赔偿的案件引人注目。在互联网“避风港原则”的保护下,这些网站过去很少为用户的侵权行为担责。淘宝网更是首次因为卖家销售侵权物品承担连带责任。

  入选“十大”的“淘宝案”中,原告某服装贸易公司发现,一个卖家在淘宝网上销售的服装,其卡通小熊图案与其注册商标高度近似,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卖家和淘宝网共同赔偿原告1万元。

  专家点评该案时认为,淘宝网多次收到原告投诉该卖家销售侵权物品的函件,却未采取必要措施,这是对卖家反复实施侵权行为的放任,具有主观过错,构成共同侵权。而“VeryCD案”与“百度案”也与此类似。纵观这几起诉讼可以发现,当平台型网站面临侵权诉讼时,简单拿出“避风港原则”并不能保证其免责。但与此同时,这些诉讼也并未让“避风港”失效,因为无论是淘宝、VeryCD还是百度,败诉说到底,都是因为其行为存在瑕疵:要么没有遵守“通知-移除”的原则,要么疏于履行作为网络服务商的注意义务。

  “避风港原则”是美国在《数字千禧版权法案》中提出的,后被许多国家借鉴,作为处理互联网时代著作权案件的原则。专家普遍认为,“避风港原则”在新技术发展和维权之间求得了合理平衡,否则,新兴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根本来不及应付指控。

  2011年度的保护知识产权十大经典案例包括民事、刑事案件,以及一批行政处罚和调解案件。值得注意的是,与互联网相关的多达八起。除了以上几起,入选“十大”的还包括美国电影协会北京代表处投诉某网站提供盗版影视作品、“凯旋门”保健品市场某卖家利用网络向境外销售假伟哥、某商贩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假冒LV、GUCCI皮具等。

文章出处:文汇报
本网发布时间:2012-4-19 8:33:40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