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业界最为引人瞩目的领域,但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速度仍然超出人们的想象:全球移动互联网数据流量每年增长一倍以上,我国联通的3G业务量甚至每6个月增长一倍;移动智能终端加速增长,2010年下半年以来出货量保持着同比超过80%的增速;而我国2011年1-9月份移动智能终端的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150%!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应用数量超过60万,下载次数已经超过180亿次。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无论智能终端出货量、移动数据网络流量还是应用的数量都以超过摩尔定律的速度爆发式发展。
从产业的角度看,随着产业各方的不断分化组合,产业基本格局逐渐显现,从年初微软和诺基亚联手合作,再到年中谷歌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谷歌、苹果、微软-诺基亚三大移动互联网阵营隐然成形,但产业巨头之间的融合竞争才刚刚开始。
应当看到,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系统软件的群雄争霸、硬件平台的阵营林立的背景下,多要素耦合、垂直一体化仍然是当今业界的主流,谷歌和苹果凭借垂直整合式的模式创新成为当今业界的领导者。
除了产业的基本格局(Wintel)演变以外,移动互联网还在更广范围对产业产生更深刻的变化,引发了产业的深度重构和颠覆性变革:一是知识产权的超级聚合:智能手机的专利涵盖了信息产业最重要的技术领域:移动通信、操作系统、移动终端、互联网四大领域,因此移动智能终端巨头的专利几乎集整个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专利之大成。谷歌、苹果和微软从IBM、摩托罗拉、北电、爱立信和施乐等公司手里买走了大量专利,他们争夺的专利,正是硅谷乃至整个北美和欧洲过去30年到40年技术发展的结晶,发展到今天, 知识产权已经呈超级密集型状态,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融合开启了知识产权的大聚合时代,除了苹果、谷歌和微软三大巨头外,其它竞争者获取产业主导权的难度大大提高。二是以终端(软件)平台为核心的封闭式服务聚合:目前主要的智能终端软件平台有三:谷歌的Android、苹果的iOS、微软的WP7,由于当前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没有反垄断,因此只要用户选择了一个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平台),实际上就选择一套封闭的服务,Android与谷歌的GMS(谷歌移动服务,尚未开放给中国大陆);iOS与App Store、iTunes、Gamecenter;WP7与Xbox、Bing、SKYPE都是如此。实质上在服务与平台之间的关系方面,谷歌、微软与封闭的苹果并无本质不同,在当前的情况下,操作系统的拥有者非常容易通过软件平台与应用软件的捆绑实现上层应用软件/服务的排他性深度定制,这种情况在未来可能会愈演愈烈。三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对移动通信的替代: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让移动互联网业务与移动通信自然融为一体,移动互联网对移动通信的替代成为产业结构变化的最重要趋势。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冲破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藩篱,让互联网巨头如洪水猛兽涌入移动通信领域,国内外的互联网公司都把移动通信应用作为关键应用和重要的发展方向:KiK、微信、Google Voice、米聊、Viber不断涌现,已经开始替代移动通信移动运营商发达地区的短信业务量已经开始迅速下降,我国部分学生消费群体的账单上,语音和短信的花费为零,全部的通信通过移动互联网完成。如果说本世纪初的前十年移动通信对固定的替代改变了整个电信业的市场格局,今天移动互联网对移动通信的替代可能改变整个信息产业的市场结构,颠覆整个移动通信产业。
除了产业重构以外,移动互联网领域中的两项核心技术: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核心硬件(芯片)技术也已经超越桌面操作系统和PC芯片,成为整个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智能终端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和各种泛终端设备;基于ARM的芯片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在智能电视、云计算、泛终端设备中有广泛应用,源自移动终端的SOC(片上系统)被证明为整个硬件产业的方向,已经应用于桌面和平板领域。
虽然移动互联网并没有产生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产业的颠覆性变化,这一次的创新特点与以往不同,但绝不能忽视移动互联网这一重要趋势,诸多对这一趋势视而不见的产业参与者遭遇了重创,反应迟缓者被资本市场所摒弃。
总的来说我国的行业巨头都基于自身原有的优势,在不同程度介入了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服务领域,通过终端、软件和服务的多要素耦合形成多种创新模式,但整体来看,所有形成的生态系统规模都相对较小,无法匹敌谷歌和苹果,但我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能力和成果已经远远超越PC互联网时代。
应当看到,这一次的创新是由融合带来的,因此技术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模式创新”或者“集成创新”、“融合一体化创新”特征 ,而不是某一个技术的原生性重大突破。在多要素耦合、垂直一体化发展模式占据主导的背景下,我国技术产业创新模式需要进行重大调整。目前我国仍然没有能够匹敌谷歌、苹果的超级领军企业,单靠市场,我国不能够形成足够规模、融合一体化、多产业要素耦合式的重大创新,难以形成匹敌国外巨头的产业生态系统,从而与产业的主导权渐行渐远。当前我国急需在新的环境下基于市场机制进行国家创新模式的创新。从政府支持、市场化下单点、单个产业环节的突破模式转变为政府协调、市场化下产业生态整体突破模式,推动国家在科技创新管理、组织方面的融合,进而形成面向生态系统,而不是针对某项技术、某个产业链环节、相对孤立的产业政策体系和创新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