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 以知产审判打造新增长极
访谈对象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法院院长 晏宝光
对话背景
2011年9月,经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同意指定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法院作为第一审法院,审理发生在蚌埠市辖区内除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纠纷案件和涉及驰名商标认定纠纷案件及垄断纠纷案件之外的诉讼标的额在50万元以下的一般知识产权纠纷案件。
这也是目前为止,安徽省第二家具有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管辖权的基层法院。
谋划 紧盯社会发展脉动
法周刊:恭喜禹会区法院成为安徽省第二家具有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的法院。
晏宝光:谢谢。这首先要得益于省高院推行的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服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强力举措。这是肯定,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法周刊:责任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压力?这份压力从何而来?
晏宝光:压力肯定是有的,因为它的“来头”太大。
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启动实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合肥、芜湖、蚌埠市的优势,整合创新资源,以逐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以此推动安徽加速崛起。
到2011年底,试验区带动安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总量在全国分别前移11位和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10位,高新技术企业数位居全国第七位、中部第一位。
蚌埠市是皖北地区“两淮一蚌”重工业走廊的一个分支,实验区的建设,对于正处于加快发展关键时期的蚌埠来说,是难得的重要机遇。蚌埠市把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速度、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保护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作为构筑经济增长极的一个重点。
随着蚌埠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成果不断涌现,全市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数量增长较快,特别是去年3月,蚌埠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字号后,区内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纠纷处置等方面遇到的法律难题日益增多。
推进 增加人员知识储备
法周刊:从你的介绍来看,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或者说是省市层面的战略,作为一个基层法院,在如此重大的战略格局中,有发挥作用的舞台吗?
晏宝光:是这样,我们禹会区法院辖区是蚌埠市工业集中区,全市九成以上的上市企业,特别是蚌埠市融入实验区建设的龙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在我们法院的辖区内。所以,全市有关知识产权的纠纷处置和保护,基本上都发生在我们辖区。
法周刊:也就是说,禹会区法院在客观上被置于发挥司法职能、保护经济发展,特别是保障创新型产业发展的前沿?
晏宝光:你这话点到了要害。
安徽高院于2009年就出台了《关于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要求法院切实增强大局、责任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维护公平竞争,促进自主创新,为推进实验区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多年来,我们结合案件审理、走访和送法进企业等活动,了解到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纠纷预防等问题寻求法院指导和司法保障的迫切需求后,与辖区内的大型重点企业建立了经常性联系,不定期地上门开展交流。
法周刊:开展这一系列工作,最大难题是什么?
晏宝光:作为基层法院,虽然接触到一些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和案件,但法官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总体上还有所欠缺。
因此,从2009年起,我们有意识地对几名法律功底较深、具有理工专业背景又有相当审判经验的法官“施压”,定期组织他们到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取经”,系统学习有关知识产权的理论和法律、法规,做好人员和知识的储备。
冲击 以新起点推动新发展
法周刊:知识产权案件一般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在你们之前,安徽省也只有一家基层法院具有管辖权,揽过这个责任的动力是什么?
晏宝光:知识产权案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审理难度较大,所以,第一审的知识产权案件一般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
2009年省高院的《意见》出台后,我们院党组多次认真研究。该《意见》明确提出,要下放知识产权审判,我能背出来这段要求:
从方便当事人诉讼和法院审理,满足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在司法需求出发,结合实际,积极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受理专利权纠纷案件的专属管辖法院,报请批准指定条件成熟的基层法院审理部分知识产权案件。
法周刊:你们抓住了这一条,然后向着这个目标冲?
晏宝光:对,是冲,一种以自我加压、自我提升为动力的冲。
蚌埠高新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和增长极,而我们是被省委组织部和省高院联合表彰的先进法院,从法院自身发展来看,我们不能“浪费”了这个独特的区位优势。
我们党组意见高度一致,就是自我加压,把探究并争取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作为发挥职能、服务产业升级的新起点,把知识产权审判和服务作为禹会法院发展和提升的增长极。
在市中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积极申报,省高院考察组多次就我院的软硬件进行调研,特别是对我们在涉及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人员和知识储备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效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法周刊:下一步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晏宝光:获批只是起点,从接到批文的那天起,我们就紧锣密鼓地进行民三庭的编制申报、合理调配审判资源,目前,人员已基本到位,并开始着手开展工作。
我们将紧紧围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目标,探索知识产权审判“三审合一”模式,全面提高和增强保护知识产权的司法保障能力和水平,并依托这个增长极,把我们法院工作向着更高的目标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