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更多头条
抄袭者不敢认错常语出惊人 版权拒绝“不谋而合”

  在央视龙年春晚上,郭冬临主演的小品《面试》赢得了不少笑声。有网友称,该小品有抄袭日本搞笑组合“UNJASH”的小品《打工面试》之嫌。对此记者采访了该小品的原作者之一姜力琳。他说所有的包袱和段子都是百分之百的原创,至于包袱雷同的情况“只能说是不谋而合”。(1月31日《齐鲁晚报》)

  对比了央视版的《面试》和日本版的《打工面试》,必须承认,两者有太多高度重合之处。据称,日本版的《打工面试》在2009年已经面世,央视版的《面试》在一周前才出现。两者在剧情上高度一致:应聘者到超市应聘,被误会成小偷,最终误会消除,应聘成功。如果说这些雷同纯属创意的相似,倒也罢了。不可思议的是,郭冬临主演的《面试》,一些台词和《打工面试》竟如出一辙,不免令人生疑。语言表达的魔力在于,不存在完全一样的表达。面对公众的指责,《面试》的作者姜力琳以“只能说是不谋而合”作答,并声称世界上所有的作品都具有类似的“不谋而合”。这未免侮辱了人类的智商,贬低了人类的创造力。有网友讽刺道:“绝对是日本人,坐着时光机器,来到2012年的的中国,看了龙年春晚之后,再坐着时光机器返回了2010年的日本,并于2010年在日本提前演出了这个小品。”

  对于文艺作品来说,连台词都能重合几个来回的作品,如果没有抄袭嫌疑,几乎不大可能。今年央视春晚的片尾字幕,职员表中出现了版权一项,表明春晚剧组非常重视其作品的版权保护。版权意识的提高,主张自己的版权,维护自身的版权利益,是央视春晚进步的表现。只是别忘记,版权保护是相互的,保护自己权利的前提之一是尊重他人的版权。如果自己的作品存在抄袭之嫌,无论如何是很难主张自己的版权的。因为版权世界里没有这样的“不谋而合”。

  不敢认错,常让一些陷入抄袭漩涡者出语惊人。比如曾轶可的抄袭丑闻,让她说出“它的作者也许是这世界上另一个我”的骇人之言。需要警惕的是,这样的风气如果得不到遏制,作品克隆或局部克隆现象必将众起效之,那么,创新精神将受到扼杀,文化振兴也将成为空谈。

文章出处:中国新闻网
本网发布时间:2012-2-6 8:49:03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