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更多头条
传统专业出版社中华书局的艰难转型之路
    当今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文化产业在未来十年将以一种高速增长的态势发展。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波澜壮阔,文化产品的购买力也会高速增长,同时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越来越重视,这些对于中华书局来说都是机遇。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各种产业里规模较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不是一个充分发育的、竞争完全的产业;国内市场条块分割,诸侯割据,尚未形成统一、畅通、完整的国内大市场;许多出版企业刚刚转制,体制和机制相对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完全的市场主体,难以聚集资本和人才;数字出版大潮汹涌,一浪高过一浪,IT企业、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强势介入;国际出版持续的渗透虎视眈眈……这一切都形成了巨大的压迫和压力。

    机遇和挑战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中华书局是一个传统、专业的古籍出版社,主要靠两个因素立足市场:一是中华书局的品牌,这个品牌在国内和东南亚的认同度较高;二是中华书局的核心竞争力,即编辑加工整理古代典籍经典的能力。中华书局的转型之路走得很艰难,“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从专业古籍出版社向现代文化企业转型。主要是体制机制改革,让中华书局成为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这是后续发展的基础。在前几年曾经有不少风险投资来跟中华书局谈合怍,了解到我们的体制,对方认为他们的资金不能得到完全的保证,放弃了合作。所以,体制机制相对落后则难以聚集资金,也吸引不到人才。

    第二,从服务专业学者市场转向大众出版市场,即调整产品结构。中华书局的核心是出版传统文化图书,这几年立足于把中华书局传统的经典文本面向大众传播,目前有一些起色,但仅仅是开了一个头,“十二五”期间,中华书局要将传统文化图书向教育市场推广,因为青少年对国学图书的需求还是相当大的。此外,我们还会向一些细分的市场,如党政读物市场、外向型图书等方面发力。

    第三,从单一的纸质出版向全媒体出版转型。如何看待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关系?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传播方式转变是大势所趋,纸质图书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二者各有长处,我个人从不相信纸质图书会消亡,我曾经说过比较悲壮的话,“如果某年某日纸质图书真的消亡,我希望中华书局是最后倒下的那一个”,我相信这一幕不会发生。传统纸质出版还有巨大的市场,我们的工作就是用各种内容和形式满足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纸质书需求至少在“十二五”期间仍然会持续增长,比如线装书阅读市场现在持续扩大规模,中华书局推出的线装书产品得到了大量读者的追捧,其具有收藏价值,且定价体系与市场书不同。

    “十二五”期间,中华书局计划做两个数字出版项目。第一个是利用中华书局多年积累下来的传统经典文本,建立传统典籍的网络服务平台。第二个是建立国学研究方面的全媒体出版平台,不只销售纸质图书,也可以下载电子版、网络版、按需印刷等多种形式。这两个项目是中华书局要启动和着力完成的事情。中华书局不做终端,转型的核心在于自有的知识产权。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说,版权就是生命之源,中华书局也着重在自有知识产权方面下大力气。

    中华书局是1912年1月1日诞生的,再过几天,中华书局将迎来百年的诞辰,我们的口号叫“百年再出发”。

    中华书局的转型之路正在进行,每一项工作都在一步步往前走,改革是渐进的,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有很多问题,很多障碍没有解决,但是不能等把所有的病治好再往前跑,问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让自己的身体强健之后,消灭病灶。所以,尽管这条路走得比较艰难,我们会义无反顾,没有回头路,只有往前走。

文章出处:中国印刷包装市场
本网发布时间:2012-1-4 9:06:15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