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更多头条
中国打击侵权假冒步入常态化破获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6万起

    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今天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已建立起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中国打击侵权假冒伪劣、知识产权整体的保护工作的水平明显提高。

  打击侵权标本兼治

  姜增伟介绍说,去年10月到今年6月,国务院统一部署了在全国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专项行动,取得了重大进展。

  专项行动期间,各级执法部门共立案15.6万件,破案1.6万起。同时推动了中国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13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和部分省区完成了机关本级检查整改工作。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方面,专项行动成果展的访问人次超过1亿人次,访问页次超过5亿次。

  在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政府也在思考如何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近期,国务院就成立了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常态化工作机制。姜增伟表示,未来在开展专项整治的同时将着力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防止侵权假冒打击之后的反弹。

  据介绍,长效机制将实行工作领导机制,即中央层面建立工作领导小组,下一步各地要按照要求明确相应机构,安排专人负责,真正将打击侵权落到实处。同时,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工作将被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体制。

  “中国的保护模式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利,既符合严惩犯罪的国际惯例,同时又符合中国国情和办案的实际情况。”姜增伟强调,中国将继续坚持这个模式并加以完善。同时,他也表示,未来的趋势是以司法保护为主与国际衔接的保护模式。

  国际交流消除误解

  “似乎批评中国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而客观介绍中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针对12月7日英国媒体指责中国剽窃英国知识产权一事,商务部条法司司长李成钢直言。

  李成钢强调,中国政府用30多年的时间持续不断地努力,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客观的事实,国际朋友应该客观地评价中国取得的成绩。

  今年10月,中国商务部组织中国知识产权相关主管部门赴美进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介绍。“在美国,公众都认为中国是一个侵犯知识产权很严重的国家,如果我们去了,会被扔西红柿。”李成钢回忆说,成行前他们收到很多此类告诫。

  不过,无论是在旧金山举行知识产权合作论坛,还是中美政府业界圆桌会议,“我们不仅没有被扔西红柿,相反我们中国政府的坦诚赢得了掌声。”李成钢说。活动结束之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高官们为明年的活动向中方正式发出邀请。

  “只有通过加深交流与合作,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增进彼此的理解,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创造共赢。”李成钢说。

  真诚合作才能共赢

  实际上,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相关产业的成长,在中国国内强力打击盗版侵权行为、提高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同时,国内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在海外受到侵害的比例不断上升。而与跨国公司相比,国内知识产权权利人往往海外维权能力较弱。

  在李成钢看来,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施,企业在海外遇到的知识产权纠纷也越来越多。其中既有中国企业不熟悉国际规则的因素,也存在国外企业滥用国际规则缠讼提高我国进入国际市场成本的情况。

  有识之士呼吁,中美之间能够建立一个健全快捷的交流交易平台,既有利于海外维权,而且同时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扩大美国在中国市场的正版网络发行渠道,是打击网络盗版的关键,也才能实现双方共同追求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目标。

  “知识产权应越来越多地与"合作"联系在一起。”李成钢说。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网发布时间:2011-12-14 9:55:39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