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浙江省商务厅和浙江省财政厅联合发文公布了第一批“浙江省出口基地”认定名单,我市小商品出口基地名列其中。这一认定,对我市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培育区域出口品牌、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效提升对外贸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今,外贸领域秩序的监管,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背景下,这更是关乎国家形象和经济发展大局的一项政治性课题。为此,我市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载体,按照“严打重罚、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加大整顿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增强经营主体质量和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完善长效管理制度,引进品牌和培育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
近年来,我市企业和经营户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稳步提升,自主知识产权不断发展。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授权专利14083件,38家企业分别参与了115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定;拥有注册商标36217件,其中,驰名商标80件(行政认定8件),浙江省著名商标88件,金华市著名商标236件,国际注册商标1126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个,浙江省名牌产品41个,金华名牌产品21个,义乌名牌产品72个。
为尽快建立适应义乌商品市场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在充分依托“整规办”的资源优势,完善政府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联合执法机制的基础上,由市科技局、工商局、文广新局、质监局、公安局、义乌海关等部门联合开展的为期一年的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已于今年7月正式启动。
近期,结合市场经营户知识产权强制培训制度,市科技局、工商局、文广新局等职能部门与国资局、恒大公司、商城集团合作,对市场经营户进行知识产权培训。目前,培训人数已突破万人。
同时,通过建立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检查制度、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知识产权联络员制度、市场经营户知识产权侵权信用扣分制度、市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自查自纠制度等长效机制,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加强涉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交流,提高企业和市场经营户运用知识产权规则规避经营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国际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