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更多头条
田力普撰文纪念“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3周年

写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3周年之际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 田力普
  今年6月5日,我们将迎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3周年纪念日。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3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务院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部署要求,围绕《纲要》所提出的“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16字方针,紧紧抓住《纲要》提出的阶段性目标,积极构建战略实施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精心制定战略实施推进年度工作计划,狠抓基础建设和重点工作措施落实,推动了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凝聚共识 形成战略实施合力

  2008年6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式颁布实施后,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28个部门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的部际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各地区和各部门分工负责、协作推进的战略实施体系。相关部委、各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加快各个层面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实施。从上到下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加强,相应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为战略推进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已有16个中央部委围绕落实《纲要》出台了本部门本领域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或具体工作方案,其中7个部门专门建立了战略实施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铁路、中医药、钢铁等行业率先开展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试点,并取得可喜成效。区域层面,全国共有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6个地市(区)正式颁布了本地区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或战略实施意见,地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呈现出从省到市县,从东部向西部全面展开、梯次推进的良好局面。企业层面,市场主体对于知识产权的需求日趋强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学习、寻找创新之路,一些优秀企业已经将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运用到了商业模式、组织、流程等各个方面,部分优势企业正在加紧在国外市场的战略部署,凭借知识产权提升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根据联席会议组织拟订的年度《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协力推进,积极落实。据统计,2009年和2010年,共开展并完成计划措施442项,新制定或修订有关知识产权法规和规范性文件98项,出台并实施主要政策措施200项,开展执法行动58项,建立公共服务平台45个,并大量开展了知识产权文化宣传、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活动。今年,围绕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按照“巩固基础,分解任务,全面展开,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已确定7个方面共176项任务措施,并将继续加强行业知识产权战略指导和管理,加强地方和重点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促进工作。

  扎实推进 确保战略实施成效

  通过3年来的扎实工作,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引导作用显著增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快速发展,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执法水平日益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活力极大激发,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知识产权基础环境持续改善。

  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3年来,我国知识产权申请量快速增长。2009年受理国内专利申请87.7万件,同比增长22.4%;受理商标注册申请83万件,同比增长18.9%;受理版权作品登记40.3万件,其中软件著作权登记7.1万件,同比增长44.6%;受理植物品种权申请1033件,同比增长9.3%;受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申请817件,同比增长9.9%。2010年知识产权创造再创新高,专利和商标注册申请量双双突破百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增长27.9%,中国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首次破万件,跃居世界第四,商标累计注册量和有效注册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8.2万件;受理植物新品种权申请1259件。

  尤为可喜的是,关键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仅去年以来,就有新能源汽车、高速列车、太阳能发电、无线网络等领域的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技术标准,为“调结构、转方式”,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针对知识产权侵权领域出现的新趋势、新特征,我国在加快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修订和立法进程、积极构建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知识产权局、工商总局、版权局、公安部、海关总署等部门积极创新执法工作机制,多方配合,重拳出击,为改善我国创新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2010年,各地法院共新收和审结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4万余件;检察机关受理并批捕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566件2613人;公安机关处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2324起,涉案总价值10多亿元人民币;全国海关共查获侵权商品2万多批次,货值2.56亿元;知识产权局系统共受理专利侵权纠纷近千件,出动执法人员2万余人次,查处假冒专利案件600多件;工商系统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3.3万件,通过驰名商标认定,对2310件商标进行扩大保护;各地版权执法部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行动中处理侵权案200余起,其中30起移送公安机关。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已超过90%,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这是我国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地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取得的成果。近年来,中宣部部署各地宣传部门和主要新闻单位把知识产权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安排,高密度报道,“4·26”知识产权宣传周、中国专利周、商标战略宣传活动、绿书签行动等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活动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司法部将知识产权纳入“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法律六进”活动的重要部分;教育部将知识产权教学纳入中小学课本,并在多所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法本科及研究生专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公务员培训中逐步加入知识产权内容。通过这些努力,使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更加深入人心,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工作基础进一步加强。

  展望未来 增添战略实施动力

  回顾战略实施工作3年来的实践,联席会议制度运转顺畅,知识产权战略渐入人心,各项工作正在朝着《纲要》确定的目标有序推进,效果日益显现。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方面经验:一是不断凝聚共识,从战略高度认识知识产权工作;二是不断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合力;三是不断贴近经济主战场,使战略实施密切服务于促进创新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是不断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优化实施战略的社会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战略实施已进入攻坚阶段,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和障碍。当前,全社会对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还缺乏足够认识和内在需求;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力度尚不平衡;国际知识产权竞争压力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构成严峻挑战;知识产权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仍待进一步发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体制机制、方式手段、保障条件与形势发展和中央要求还不相适应。

  知识产权战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知识产权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保护知识产权工作予以强调和部署。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已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列入2011年工作要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近期发布的许多纲领性文件,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都将知识产权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提出明确要求。未来5年,是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成战略纲要提出的阶段性目标任务、为全面实现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知识产权服务科学发展、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深化知识产权工作社会影响力的战略机遇期。

  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产权战略工作的新需要,积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把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融合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关键环节,坚持把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作为着力点。要在不断巩固战略实施基础,完善战略工作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战略实施的总体组织与协调,着力解决一些重大问题,消除制约发展和创新的政策性、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各负其责、有利于有效落实《纲要》的战略实施机制。要围绕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知识产权宣传和文化建设,扩大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夯实基础,加快步伐,为国家“十二五”目标的实现增添新的动力!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67191980或15810527807
邮箱:leojiang01@qq.com

文章出处:中国政府网
本网发布时间:2011-6-4 13:41:50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