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则更多地成为国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工具。在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31年之际,再次聚焦知识产权战略可谓恰逢其时。
成果 积极进展 共同见证
2010年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在写给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贺辞中表示,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30年来,在知识产权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他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对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持续承诺。
中国作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90个成员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起步较晚,但在这一领域的积极进展有目共睹。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2011年301特别报告》,积极评价了中国互联网公司打击盗版和假冒商品、保护知识产权的成果。报告尤其强调视频分享领域的进展,优酷网和土豆网都已与主要制片商达成授权协议,使广大网民可以更方便迅捷地在网络上观看正版影视作品。
近10年来,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以年均22.3%的速度增长。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副所长李祖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着眼激励创新、加强保护、有效运用、科学管理,创新方面进步较大,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长,中国堪称“专利大国”。
“中国公司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越来越重视,并积极寻求其权利在海外得到保护。这种良好趋势将支持中国知识产权体系可持续发展。政府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受到广泛欢迎。欧洲公司对中国知识产权体系的信任感显著增强。”中国欧盟商会知识产权工作组主席马锦德说。
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成绩斐然,法律监管与专项行动的落实,营造了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绿色环境”。可以说,中国知识产权战略为全球视野下知识产权维护之路作了坚实铺垫。
困局 “保护”有余 “运用”不足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偏重保护层面,对运用及其过程中的管理重视却不够。李祖明告诉记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甚至还略高,创新质量可能有差距,但最大差距在运用上。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其使用效果如何,并无客观标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李明德告诉记者,知识产权产生伊始,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环节。市场主体获取、运用、保护知识产权,都是为获得更大市场利益。过于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忽略知识产权与市场运用的关系,这种状态令人担忧。
据统计,目前,发展中国家只拥有不到10%的世界专利,而发达国家却拥有90%的专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表示,执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获益者主要是发达国家。
另据此前科技部发布的《在华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情况及其对策研究报告》显示,微软、飞利浦等跨国公司不同程度存在“拒绝许可”、“搭售”、“价格歧视”等滥用知识产权的现象。对此,江涌曾撰文指出,不少跨国巨头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不仅为获取垄断利润,且意欲夺取行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权,加强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力,一些中国企业常常会落入精于算计的跨国公司布好的“专利陷阱”。发达国家指责中国侵犯其知识产权,却往往无视他们对中国知识产权的侵犯,如中国内地驰名商标遭境外抢注的现象。
“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我们不应被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牵着鼻子走。”李明德强调,“西方国家指责我国保护知识产权不力,目的是把我们置于道德被告席上。过于强调保护,可能干扰对自身知识产权政策的思考。”
方向 市场竞争下的利益制衡
置身全球市场环境,若发达国家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强化技术贸易壁垒,实施贸易保护,中国应如何应对?
知识产权过了保护期,智力成果就变成公共的可自由使用的产品,为社会服务。李祖明认为“保护”既要针对权利人私益,又应兼顾社会公益。从立法角度说,一个主权国家,知识产权立法保护到什么程度,应当据自身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而定。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思路究竟如何开展?对此,李明德强调不能“为保护而保护”,而应从市场竞争和“注重运用”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是一种市场力量,而非抽象的道德权利。市场主体为自身利益获取、运用和维护知识产权,同时也应承担包括维权在内的相关费用和风险。注重运用,则要从市场经济角度重新审视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管理。通过技术创新、知名品牌的树立和文学艺术作品的繁荣创作,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市场经济而非道德维度维护知识产权,实质是向知识产权本质内涵的回归。专家普遍认为,知识产权主体是市场竞争者,是企业。政府的职责在于创造良好市场环境,考虑如何让企业有创新积极性、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产权,利用品牌优势投身国内、国际市场。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思路。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让知识产权所覆盖的作品、专利技术、商标和商业秘密,转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转化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声明:
•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67191980或15810527807 邮箱:leojiang01@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