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更多头条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历经30多年 成绩斐然挑战犹存

    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上的空白到将其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仅仅用了三十多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

  然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日前发布的《中国:知识产权侵权和自主创新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仅质疑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还对中国鼓励自主创新政策表示担忧。

  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立法、执法、公众宣传等方面不断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取得跨越式发展,对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任何国家都应以理性、客观、公允的态度看待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表示,从1980年至今,中国已建立起以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为代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并相继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等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为更好保护知识产权,中国在2008年颁布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同时,中国还开展各种专项行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共开展执法行动35项。截至5月,仅在2010年10月起开展的专项行动中,全国立案114280起,涉案金额37.33亿元。

  为了宣传保护正版软件和鼓励自主创新,中国在2006年规定政府只能采购已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产品的计算机办公设备,并承诺在今年10月底完成各级政府软件的正版化工作。

  中国民众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也在逐年提高。国家版权局4月发布的《版权工作“十二五”规划》指出,过去五年中,中国民众对版权认知度已从2006年的60.6%上升到2010年的75%,并有望在未来5年中提高到80%以上。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和企业注重对专利发明的保护。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百万件。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知识产权的申请量仍然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共受理专利申请97.7万件,同比增长17.9%。

  刘春田说,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过去三十年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建立健全和改进的历史,应该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发展得越来越好了。”

  事实上,为改善外商投资环境,过去30年中,中国不断加强与在华企业的知识产权合作。中国高层也多次表示,在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上,对中国企业和在华投资企业一视同仁,并承诺中国创新政策与提供政府采购优惠不挂钩,中国不保护落后企业,中国企业将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对此,美国知名配饰公司蔻驰公司总裁卢·法兰克福在今年5月的百人会第二十届年会上说,公司在中国经营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与中国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我们与中国政府就保护支持产权的重要性达成广泛共识,并开展有效协作。我们从中国政府那里得到大量帮助,对我们的品牌在中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努力不仅来自外部压力,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值,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松绑生产力的结果,中国生产力的技术水平并没有发生质的提高。未来要进步,中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则是创新的唯一动力。”刘春田说。

  他认为,由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还没有形成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知识产权保护是创造者的权利宪章。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打造一个全民抵制盗版侵权的社会,维护发明创造者正当的经济和法律权益”。

  对此,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表示,中国已将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任重而道远。

  “只有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加依赖于知识产权,更加依赖于智力成果的创造和使用,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彻底转变。保护和创造、使用是相互关联的。对此,从政府到群众,看得是越来越清楚了。”阎晓宏说。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67191980或15810527807
邮箱:leojiang01@qq.com

文章出处:新华网
本网发布时间:2011-5-23 0:46:08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