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IPv6骨干网

(2011-04-08)

 

  48日消息,IPv6再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不过,这一次产业链各方讨论的重点聚焦在IPv6的商用进程。

 

  正如中兴通讯承载网总工孔勇在“2011年全球IPv6高峰会议”间隙接受网易科技采访时,对该公司IPv6发展策略的概括——紧跟运营商、推动商用进程。

 

IPv4地址分配完毕 年内将耗尽

 

  IPv6究竟是什么?按照业界的定义,IPv6是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与现在的互联网相对应,“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协议是IPV6

 

  关于IPv6的探讨之所以如此密集,主要是因为现有的互联网地址资源已濒临枯竭。今年2月,ICANN(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在美国宣布,全球IPv4地址已分配完毕,再无新的IPv4地址可分配。

 

  这意味着,全球将在2011年共同面临IPv4资源耗尽的问题。在中国,电信运营商所剩的IPv4地址最多只够支持到年底,也就是说,中国的IPv4地址资源将有可能在年内耗尽。

 

  “狼真的来了”。作为中兴通讯IPv6研发及方案制定的主要推进者之一,孔勇认为中国推进IPv6商用的任务更为紧迫。

 

  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全球就已提出“由IPv4IPv6迁移”的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计划。不过,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概念从提出至今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时至今日,当IPv4地址枯竭的事实已迫在眉睫之时,全球产业链各方再次汇聚,讨论如何加快IPv6的商用进程。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IPv6骨干网

 

  不怕慢,就怕站。作为全球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最紧迫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已经得到阶段性成果。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卢麟在此次全球IPv6高峰会议中透露,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IPv6骨干网,覆盖了全国20多个城市。

 

  据悉,为了推动下一代互联网的部署,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已要求三家电信运营商“在建设基础网络时具备支持IPv6的功能”。

 

  孔勇介绍,除了参与法国电信等国际主流运营商的IPv6试点,中兴通讯已经参与了国内三家运营商几乎所有的关于IPv6的测试、规范制定及试点工作。

 

  不过,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的部署,需要设备厂商、终端制造商等产业链各方的协同努力。而按照中国移动技术部副总经理魏冰所述,目前终端及业务应用对于IPv6的支持还很不够。

 

  “终端的支持不力将会从根本上延误IPv6的商用进程;而业务应用的不足则会影响整个网络向IPv6的迁移。”魏冰认为,产业链协同不力,意味着从IPv4IPv6迁移的过程将非常缓慢。

 

守望数年 IPv6需商用时间表

 

  解决产业链协同不力的问题,需要有明确的“商用信号”。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给予明确的IPv6商用时间表,并同时出台相关政策。

 

  邬贺铨认为,宣布IPv6商用的具体时间表,将是国家给运营商及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一个明确信号,可避免企业误判并尽早实施行动。

 

  “我们希望按照之前的试点经验,推广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孔勇介绍,除了网络设备,中兴通讯在终端的适配方面也有所推进。据介绍,在固网终端方面,中兴通讯在2009年之后推出的终端产品基本都可以支持从IPv4IPv6的升级,而目前也已经开始从芯片层面使终端产品支持IPv6

 

  不过,孔勇不否认目前移动终端对IPv6的支持还比较薄弱。他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过渡技术”的选择和操作系统对IPV6的支持。

 

  据孔勇介绍,由IPv4IPv6的过渡技术已被“大浪淘沙”收敛为三类,分别为DS-LITENAT4446RD。而从技术和实践来看,前两类技术方案更适合中国运营商。具体来看,DS-Lite方案适应IPv6流量不断膨胀特征,长期优势较明显;NAT444方案技术成熟,但两级NAT可扩展性存在制约,面临二次升级;6RD方案则适合初期小规模的试点部署。

 

  另据了解,包括中兴通讯、华为、思科等在内的百余家相关企业,将参与在今年68日启动的IPv6全球测试。

 

(文章转载自计世网)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2011-4-9 9:38:34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