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记者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十一五”期间,我国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了重大科技专项攻关活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其中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的研究项目已提交了中国专利申请2247件。
据介绍,针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的需要,我国部署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的重大专项研究。其中心任务是,攻克以中央处理器(CPU)和操作系统为代表的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撑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安全可控发展。据悉,截至2010年12月,“天河一号”和“华睿1号”等重大专项投入预算总经费196亿多元,已提交中国专利申请2247件,其中含发明专利申请2123件,已获权的发明专利220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专利数据综合反映出我国“十一五”科技创新的新进展,同时也充分说明我国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颁布实施及创新型国家目标的确立,这对于促进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上述专利申请中以发明专利申请为主,体现出我国专利申请的含金量的提高,尤其是注重专利申请质量和数量的并重发展,也彰显了我国科研成果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对于我国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认为,科研成果只有研发不算完善,必须拥有知识产权才是目的。科技成果要产业化,首先必须产权化,没有知识产权的成果,不能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和能量,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难以显示其自身的价值。同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主要内涵,是要进一步从重数量走向高质量,即需要拥有更多的发明专利,上述创新成果体现了这个特点,为在“十二五”时期取得更大成绩,奠定了良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