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谈科技创新
[嘉宾访谈]:1月30日10:00,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做客强国论坛,以科技创新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该场访谈是人民网与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合作开办的“深度调查”访谈栏目第5期,欢迎参与。 [19:38]
[王钦敏]:王钦敏:网友们,大家好。 [10:00]
[大胡子酒鬼]:选择自主创新作为调研主题,是出于什么考虑? [10:04]
[王钦敏]:大家都知道自主创新是一个国策,我们民主党派调研就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我们民主党派做调研的一个目的和职能,所以致公中央把自主创新作为一个主题来调研。大家知道,现在经济全球化有一个特点,知识密集、产业变革,各种产品的周期缩短,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举一个例子,比如windows,占领市场以后,其他的替代不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者占领了一个制高点以后,它就占领了优势。用通俗的话来说,甚至有的领域是强者通吃,有的领域,比如微电子、集成电路领域,就是冠军的游戏,连亚军、季军都出局了,是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总体来说还是一种粗放型的,因为我们的基础比较薄弱,而且还没有自主品牌,这个成为我们中国新世纪时期发展的一个主要阻力。因此自主创新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至关重要。致公党是一个涉海、涉侨的参政党,所以我们对这方面特别敏感,这几年所选的课题都和自主创新有关系。 [10:04]
[它的世界我作主]:河南、安徽既不是经济强省,也不是科技强省,你们为何选择去这两个省调研? [10:09]
[王钦敏]:河南、安徽不是经济强省,也不是科技强省,但是从自主创新的角度来说,我第一个问题来说,因为自主创新是一个国策,国策就是东部、中部、西部大家都关心自主创新,现在我们一些示范点通常是放在强的地方,强的地方对中部、西部,有的是可看,但是出不来。比如东部的特点,比如广东,它对战略性信息产业,可以用十亿、百亿,一个领域就十亿、二十亿,就可以投进去,所以,东部有东部的发展特点。从整个中国来说,从全局来考虑,我们选择在中部地区的安徽、河南,我们觉得它带有广泛性、普遍性。所以,正因为这个,它才有示范性,它的示范性很强,它能够做了,根据他们的特点能做了,自主创新向西部推广是很有好处的。所以,建立示范性以后,就有推广性,推广性很强。 另外,自主创新需要方方面面,一些体制、机制,不同地方、不同区域,所以对于中西部来说还有一个综合性。因为这几个特点,所以我们选了河南和安徽作为我们调研的一个试点。 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地方呢?这两个地方也有它的特点。一个是领导高度重视。另一个,这两个省的自主创新有它自己的特点,一个特点是传统产业,有的是二线,有的是工业、制造业,基础还是比较好的。比如,河南煤矿机械,它已经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它的一些产品可以向世界上推,所以这条路怎么走出来,中部、西部是可以学的,还有安徽的海螺,它是水利业,现在搞得红红火火,它走出了一条路,传统产业走出了一条路,传统产业一个是机械制造,一个是建筑材料。 这两个省也有一些新兴产业,比如安徽的奇瑞汽车,完全是走出了一条自主的路,还有我们到河南新乡看到锂电池,有一个企业就是师范大学的一些老师,自己研发了锂电池,现在供不应求。它已经具有世界竞争力了,这些它走出了一些路来。我们总结老产业、新产业,有推广意义。所以我们选了河南和安徽。 [10:09]
[闻天123]: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国家,你认同这一说法吗?通过调研,有没有发现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一些因素? [10:17]
[王钦敏]:关于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但是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说,什么叫创新。创新的定义很重要。因为从一般的意义来说,新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需要鉴别,需要实践考验。但是我们现在讲的创新主要是讲技术创新的角度,国家自主创新的角度,这是一个褒义词。所以,我对这个创新的理解是,关键需要有一个实践鉴定的价值,它能够产生新的生产力,能够产生新的生产体系,对国家来说,它有新的价值,可以创造新的财富,这个视为创新。我是从褒义的角度来说,这个定义我们如果搞清楚,对创新就比较好理解。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是不是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按照中国人的观念来说,有些东西是传统的东西,其实传统的东西有糟粕,也有精华。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网络时代,特别是年轻人,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很厉害。我走过了不少国家,对比一下,中国这几年发展这么快,中小学教育体系非常好,培养了一大批努力工作、经过训练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加上网络环境,信息就灵通了,使整整一代人创新精神非常强。从这个角度来说,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高中、研究生怎么样改革创新,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中小学生在日新月异,网络太厉害了。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创新也在日新月异,我觉得从这一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创新也得益于开放,得益于这种创新,我们得到了很多好的地方。
另外,网友提到了关于我们调研中发现有没有这些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因素。科技创新的因素确实有不少。但是有一点,创新里面很重要的就是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建设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说一下子你想做就做成的。这个氛围的打造很重要。目前这种氛围有时候可能上会引起人家对创新的一种看法,目前这种氛围会产生一个负面作用就是急功近利,什么都讲新,以后急功近利,这不是创新的错误,是我们目前的环境没有打造好。所以,创新是好的,我们大家能够普遍接受,能够令国家产生新财富、产生新的生产力、产生新的生产方式。所以,目前的弊病就是急功近利,急功近利以后,是不是适合的都引进过来。我一直在说,我们中国人一个传统的习惯,中国字是越少越好,古诗越精炼,水平越高,这是传统的经验。但是有的把科学的东西搞成了技术,把搞技术的东西弄到科学的东西来了,使一些搞科学的人静不下心来。我们搞科研的人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所以,一个指标下来,一定要做多少,就产生急功近利的评估体系。这是创新的副产品。创新本身是好的,但是这些方面,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但是也需要全民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的话,新的东西是吸收别人的,但是不是别人的东西就都适用于你这个体系。所以,中国的自主创新作为一个国策,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10:19]
[牛牛123456]:你们的调研有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配合和中央政府的重视? [10:21]
[王钦敏]: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事实上中国的特点就是要政府重视,政府重视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但是我这里要说一下,我们民主党派的调研和建言献策,从中央到地方是高度重视。举一个例子,我们连续这几年,胡总书记这个层面上和我们民主党派面对面的有半天时间的座谈的形式都有五次以上,每一次座谈里面都牵涉到了自主创新问题,因为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民主党派有科技、人文、文化等等各方面的上层人士很多,所以,大家都关心这些问题,所以中央是高度重视。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政治局和民主党派每年的座谈都是二十几次以上,前两年都是二十四次以上。
中央重视,地方对我们的调研更是欢迎。比如,我们去安徽的调研,是连续三年,安徽省政府省长和我们提出来,希望我们致公党去搞自主创新的调研,说明他们是高度重视。王省长一二再,再二三地要求我们去安徽参加调研。我们非常乐意,而且省长重视,到了地方上,参观哪些企业,预先我们可以有选择,他们也提供很多的方便,我们去参观、座谈,省领导都派人和我们一起。这是地方高度重视。比如河南,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卢展工亲自带队到北京来和民主党派座谈,来问计问策,还邀请我们去,是发文邀请我们致公党去,这说明是高度重视。对我们来说,开展这些调研,建言献策,我们的积极性就高涨。另外我们出去调研,政府部门,国务院有关部委都派人和我们一起。比如,科技部、发改委、农业部、国务院侨办、国家林业总局,牵涉到什么一体,我们邀请哪些部门去调研,他们都派人和我们一起调研,所以多党合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个氛围是越来越好。而且我们每次调研回来以后,我们都向党中央、国务院写了报告。 [10:22]
[xiaoshitou111 ]:请问王副主席,目前阻碍我国科技创新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32]
[王钦敏]:对于增强人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现在有很多制约因素。实际上是我们从哪些方向入手的问题。科技创新是一个国策,而且是一个新的东西,所以,在这方面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顶层设计是最关键。一个新的东西,特别是一个国策,规划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有一个国家纲要,这是一个规划,规划里面很多东西要落实到政策层面上,在政策层面上怎么做好顶层设计,这个是至关重要的。顶层设计里面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就是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科技计划的管理体制,这个管理体制就要弄顺了,各方面的配套政策弄好了这样就好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怎么样把科技的各种经费、能源协调好,形成合力。这个是最关键的。
我想运用胡锦涛总书记对两院院士讲话里面有一句话,如果把这句话给贯彻下去,这个顶层设计整个就出来了。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建立和健全全国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决策机制和协调机制,刚才说了,就是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就是“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制和综合集成”,接下来就是“促进科研布局和结构调整”,这个就是顶层设计,点到了最关键的问题,说明中央高层已经深度地认识到了科技资源分散,科技投入的经费里面分散,之间很难形成合力。从中央来说,部门的这些分散,还有就是中央和地方,更大的社会,怎么样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这个需要一个顶层设计,需要制度设计,这个设计好了,那个合力就自然形成了。所以,整个结构调整也就完成了。我觉得总书记讲得一针见血。
国务委员刘延东对这个问题说了一句更直接的话,她说要通过科技高效的制度和机制来管人、管钱、管计划,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样科技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这个制约因素也是我们现在主攻的方向,顶层设计也是主攻的方向,我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怎么样把钱用好、把人用好。钱用好就有一系列的配套东西,把人用好,那更是一个关键的关键。所以,这是目前很重要的,中央已经看到,然后怎么做。
顶层设计好了还有一个系统工程。怎么样一个一个地进行制度设计,把一句话细化,细化得可以落实、可以抓、可以操作,那就是制度设计。现在一个制约因素是什么?就是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现在投融资机制没有完善,投融资的体制、机制氛围现在要完善。大家知道这个要完善,但是谁去做,怎么去做,这个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完了以后,要落实下来,哪个部门主抓,又有时间,又有一拨人来做这个事,系统工程一个一个地来抓。
还有一个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大量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一个大的设备是几百家企业组成的,比如我们的高铁,需要500家企业来配套产品,所以这些都有一个科技创新问题。这些东西自己都要养一批人去搞这个技术,包括IT,成本非常贵,企业可能做了一个网以后,要延续一段时间,所以,养不起这一拨人。怎么办呢?科技支撑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介服务建设,实际上就是第三产业里面的科技服务咨询,还有第三产业的评估监督。这有一系列的系统工程,一个一个地要设计。比如系统工程,比如重大专项,重大专项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一个重大专项可以把这几个抓好以后,把相关行业的公共平台、技术支撑、中介服务、市场模式全部都做好,所以,这里面有一个系统工程,怎么抓的问题。
还有一个制约因素,现在有很多政策已经有了,就是国家搞了中长期科技自主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制定了,制定的过程里面还有60条配套政策。但是,这个政策没法落实。为什么没法落实呢?概念的东西、好的东西,该怎么做,刚才都已经说了,为什么做不下去呢?要好好地评估一下。为什么中央文件写了,做不下去?这是我们另外要讨论的问题。这个要好好评估一下。评估一下这些做不下去的问题,要破题,破题了,就能落实下去,不破题,就落实不下去。 [10:33]
[变形剑 ]:请问王副主席,目前阻碍我国科技创新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政府说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你觉得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的转变有哪些影响 [10:43]
[王钦敏]:我们通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是一个新的生产力,科技创新刚才说了可以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以及新的生产体系、新的创新体系。所以,这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引领整个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生产关系在进步,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从理论上是这样说,具体来说,比如,“两弹一星”对整个社会效应不用说了,我们用身边最普通的事情来说,比如农业,现在粮食丰收,我们回想一下1961年,也是这样的人、也是这样的土地,为什么当时饿肚子,当然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力是非常落后的,这几年光是农业新种对农业产生的作用就是很大的。比如我们到河南去,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的小麦新种、新肥料、新农药、新农机具、新的栽培技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通常说“五新”工程,这些都是科技创新产生的整个结构的变化。所以,现在粮食大丰收,大家都觉得不缺粮,这就是科技创新。农业方面,这几年,良种的覆盖率都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几,在不断地创新。
结构调整里面很重要的,比如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中介支撑平台,自主创新一出来,这个产业的模式也就出来了,有这种生产力,有这种新的服务,它的整个结构就变化了。我们现在的第三产业才占40%左右,先进国家都是百分之七八十。所以,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毋庸置疑的。 [10:45]
[祥子司机]:王钦敏嘉宾:你好!科技发展了,平民百姓无法享用,比如高铁,请你说说发展科技改进生产力的目的是神马? [10:46]
[王钦敏]: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和铁道部高铁票价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科技成果的应用,一个是成果惠及平民的问题,但是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的阶段,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广泛听取意见。但是最好不要因噎废食,比如用一些事情的个案去否定一个大的事情。所以,科技发展惠及是方方面面的。包括粮食问题、吃饭问题。所以,时代在发展。关于高铁的问题,我觉得是管理机制的问题、商业模式的问题,不是科技发展本身的问题。 [10:47]
[并不狂想曲]:科技创新的成果如何实向产业化?这个在调研中有没有一些比较突出的做法? [11:01]
[王钦敏]:现在产业化的问题提得很响,但是它到底意味着什么,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什么东西有了以后,研究一个东西出来就可以产业化了,这个问题目前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产业化真正的意义,是指能够用得上,能够用得上才能产业化,不是说技术越高越能够产业化,有的技术是尖端的技术,但是这个技术研究以后带动其他东西,所以,国家重大的项目可以带动一系列的东西,这是国家的一个战略部署。比如“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研究出来以后,带动了一系列的产业、工业都起来了,比如材料、动力,这些东西都起来了,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真正说的产业化是指用得上。但是现在产业化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现在的科技和产业化的思维,至少先立一个项目,你继续搞技术攻关,技术攻关完了以后再来推广、应用、产业化、成果交易。但是新时期的发展,科技产品有一个特点,周期缩短了,日新月异,特别是IT,18个月翻一番。比如照相机,多少年以来,几个月就有一个新的东西出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再走传统的路,搞研究,研究完了以后弄一个成果,报一个奖,再弄一个产业,现在这个思维应该变化。按照我们现在的科技管理体系,一个问题,报项目提出来,要一到两年才能批下来,专家写项目的时候,可能写上半年,写项目的时候用的依据是参考人家的文章,国外的文章登出来也要一年,他们立项研究是三年前、五年前的思维,所以,我们现在再用五年前的思维去立项、去做,再去推广,也要十年以后了。为什么产业化推广成果不高呢,就是这个原因。没有和实际应用需求结合起来,所以最大的是应用是需求导向,这个需求导向对国家来说,是重大专项的一个很重要的主导思想。
国家自主创新的概念是什么?自主创新里面有一方面是原始创新,还有集成创新,还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所以我们现在的定位还是目前的技术。要知己知彼,这个我们做得很好,外国人不懂得中文,我们学习外文,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但是我们还要引进消化吸收,我觉得目前阶段产业化还是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引进、消化、吸收是经济,也是另外一套评估系统,引进、消化、吸收如果和研发联合起来,比如我们的核电站,现在这个就做得很好,我们引进消化一套以后,以前也讲过,用市场换技术,但是现在的结果,很多东西是市场乱做了,技术没有学好。这属于我们在定位上把产业化的问题弄好,把引进消化吸收该怎么弄就怎么弄,一开始立项的时候该买断的时候就买断。这个东西要摆在议事日程上来,要把它排到桌面上来,该引进消化吸收就怎么样做,该是什么成果就什么成果,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做市场,该买就买,要花钱。协调机制里面这个环节是最关键的,尤其是产业化,经济一定要和科技结合起来,经济引进必须要有科技部门的介入,组织国内一批人,关键技术评估一下该买断就买断,所以,这是目前产业化一个很关键的。
还有一个,目前我们不够重视行业,把原来一些行业的机构,有相当一部分的机构都推到社会上去,社会上哪里有盈利就往哪里走,所以行业的支撑体系不够完善。包括行业的行业协会,在国外很多地方,行业协会是制定标准的关键,产品化、产业化没有一个很专业的行业协会来做中介、做标准,还是占领不了市场。 [11:02]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在科技创新的问题上你怎么看人才的流失和引进海外人才? [11:04]
[王钦敏]:关于人才流失问题,从长远来看,这些人最后会回来,台湾60年代的时候也流失了不少人,但是70年代以后,他们就回来了一大批。中华民族有这样一个传统。
对于人才引进问题,可能现在做的很多。人才引进问题关键还是在国内做平台,从国家层面的人才引进要和国内平台结合。最好是能够结合到我们的研究所、研究机关、高校,或者企业,特别是国企,这些能够吸收起来,能够沉淀下来,有一帮人支持他。引进这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他的生存氛围和环境还要进一步完善。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和国外的子女教育的接轨,所有在海外的人都有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在海外,海外的教育体系和我们中小学教育体系不接轨,他回来就有问题,所以都要等到五六十岁了才回来,等小孩子上大学了才回来,或者上高中了,他回来坚持几年,以后小孩上大学。
企业走出去也有一个子女教育问题。所以,在海外办一些和国内教育体系接轨的学校,我觉得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比较大的一些城市,办一些学校,不是孔子学院教外国人学中文的那种,是能够为华人去服务的氛围,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这个氛围可能对人才引进是一个非常大的东西。现在需要打造这方面,要落实到具体的做法上,不然他们回来都有很多顾虑。
另外,我们去调研上海电器,它就在国外建立平台,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把他们的研发中心买过来,这是一个发展方式,就是互动。科技是没有国界的。所以,这些也是一个方向。
在人才引进方面,我一直比较不是很同意的就是,在欧美学习的,一学到博士学位就马上引进。最好在外面要工作几年,一定要学习外面的研究运行体系,在学校里面很多东西还是比较单薄的。这个需要注意。 [11:04]
[小雷人]:科技创新应该以国家主导还是企业主导?国家和企业应该怎能样分工,各自扮演怎样的角色? [11:05]
[王钦敏]:科技创新是企业为主导,国家是引导,国家在政策、法规和国家的财政上面给予支持,但是是引导性的,真正科技创新的主力应该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概念我前面说了,就是能够对生产力、生产关系能够产生新的关系。还是能够为企业服务,能够创新财富、能够创新产品。这个概念就决定了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以企业为主导。国家在中长期自主创新规划里面已经是这样明确指定了。国家的主要角色就是给予支持、给予引导,给予一些政策的规范。 [11:05]
[发希丝]:请问嘉宾:当前高新技术盈利能力如何?一些再生资源企业盈利能力甚至超过高新技术?你怎么看? [11:08]
[王钦敏]:总的来说,高新技术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风险、高回报,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可能是风险,但是为另外一个企业来说是高盈利的。我们国家投融资体系,体系里面有一个风险投资机制,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说高新技术都能盈利,就是高盈利、高风险。对于社会来说,很重要的就是评估体系很重要,国家怎么样建立一个第三方的投资体系帮助投融资体系健全整个体系的建设,还有风险基金的建设。所以,有的再生资源的企业的盈利能够超过高新技术,再生资源的企业本身就是高新技术其中的一种,高技术、新技术支撑它,用发改委的语言来说就是高技术。所以,它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再生能源实际上有的是非常盈利的,我们致公党员陈光标的企业就是再生资源的企业,新兴产业做好了就很厉害。 [11:08]
[网友]:关于科技创新,各地都有不少试点,据您了解,国家对试点地区都有哪些优惠政策?试点的效果怎么样? [11:11]
[王钦敏]: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里面有60条配套政策,这些政策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减税,还有就是研究和开发所花费的钱可以退还、扣除,这个也是优惠政策。还有提到现在比较敏感的问题是投融资,这个里面也有一些支持的东西。还有政府收购。
但是效果怎么样呢?我刚才说了为什么60条要评估一下,有的方向,60条里面写得很清楚了,但是缺乏抓手,缺乏更细化的一些规定。操作起来,层面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里面有很多很多指标体系的建设,国家现在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民主党派也在呼吁,我们去年通过考察以后写了报告,建议对60条,国家组织一次检查评估,找一些没有落实下去的原因,制定细化的东西。因为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政府决策能够落到好处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好操作。而且能够让基层操作的起来,那就扎根下去。概念性的东西,由一两个部门可以认定的,那就很难办了,推广起来就很难了。所以,优惠政策这方面需要进一步细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现在科技部也在进行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科技部层面在讨论,在制定具体的东西,我们国家的科教领导小组对这个高度重视,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相信这些东西很快会一步一步的使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11:12]
[黄晨灏]:据说,中国每年专每年专利发证和发明数量居世界第一,请问嘉宾,是我们的科学家多呢还是仿造者多?谢谢。 [11:22]
[王钦敏]:这个是现状,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一个是科技创新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企业现在申报专利的积极性也极高,这是非常好的东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整个评估体系,比如发表文章、论文,在数量上看得比较重。评估体系造成出现了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现象,这个是有的,我们也经常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科学家多,因为我们人多,这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出来的东西多。但是仿造或者剽窃,我觉得仿造也没有什么不好,剽窃是不对的。你要知道从哪里来的,要说明白,所以这个还要遵循国际上的一些规则。1999年我回国,回国以后,我的一个印象,就是对国内的一些刊物,我看了以后,我觉得现在有一些不好的东西,现在也慢慢慢慢改了,里面的文章写完以后,就写“参考略”。现在还存在这样的现象,现在参考资料列了一大堆,和文章内容对不上号。所以,这些东西是不够严谨的。需要有一个规定能够进行把关,因为做研究的一定要注明出处,不注明出处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你所做的研究要使后面的人能够了解这个过程,为后来的研究铺路。现在做研究的人就是把结论告诉你了,你相不相信就由你了。我们搞科研的人要为后来人做一点好事。你做一个主题,他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是怎么样。他每一个参考资料引用的哪一部分,参考哪一部分人,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对清楚。所以,这些东西需要我们质量的打造,需要一个氛围。如果不写参考资料,编辑也无法判断,当然很多东西就出现这个问题、那个问题。
目前我们的评估体系把量看的太重,逼的人这样做。所以,评估体系目前是一个大家都在讨论的问题,具体怎么做,还是需要集思广益来研究,把科技的短平快克服。比如,我上一次参加一个论坛,有关的评估体系的研究人员也来了,我问了一下他们的创新评估体系,拿钱数做评估体系,我觉得如果这样下去就可能会追求一种急功近利,搞科学的就是要扎扎实实一直弄下去,不要用短平快的方式评估它。所长有一个方向,有一些钱保证这个方向,同时鼓励一些人去做这个产业化推广,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产业化推广。今年这个项目好报,这个有钱,他就往那个方向走,说不好就是狗熊掰棒子了。科技和技术要分开,工科和理科有不同的评估体系,不同的研究氛围。因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什么东西都往一个方向去堆,就会出问题。 [11:22]
[网友]:人民网与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联合举办调研访谈,您觉得这种做法如何? [11:40]
[王钦敏]:我觉得这种做法是非常好的。现代社会的特点是信息爆炸,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在网络上,我们很希望有一些讨论,有一些分析,有一些体验,让网民看到不同的观点,网民可能从各个角度。你通过整个讨论集思广益、凝练提升,提高整整一代人的水平,我觉得这个太厉害了。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我就想英国人为什么那么聪明,有很多新的想法,我发现他们有两个喝茶的时间,喝茶的时候是聊天,聊天是他们交流最好的方式。还有他们去喝啤酒,从五点半喝到晚上十一点,都是交谈。现在大家都有了网络,根本不必要去酒吧聊天了。网络已经创造了氛围,所以我提倡在上面讨论。这个讨论很重要。来讨论、来争议、来争辩,提高整整一代人的水平。所以,人民网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平台和网友交流,我觉得这种做法是一种创新,也是创新型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信息化的特点就是潜移默化,我总结的是12个字,就是渗透到“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讨论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从改变交流方式入手,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所以,人民网这种讨论的方式,我觉得非常好。前十年我到处提倡新文化运动,我觉得现在比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更厉害,它涉及面太广了,是一个大突破。参与面之广,真的是提升整整一代人的水平。 [11:40]
[王钦敏]:谢谢网友们,今天有200多万网友加入我们这个讨论进行交流,谢谢大家的支持。春节快到了,我代表致公党中央、代表万钢主席,向各位网友拜年,祝大家新年愉快、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1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