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讨论
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将举行 征文内容: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

关于举办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

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的通知

 

各专业委员会、各地药学会及各有关单位:

加快培育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在新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未来数年生物医药新型产业将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今年5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市调研时强调指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产业大发展的世纪,对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更需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加速成果孵化,加快产业化步伐;对这个问题,早一点认识,就早一点主动。

经我会与各方积极协商,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拟于201011月初在天津市举行,大会拟由中国药学会、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天津药学会承办、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本次大会是我国医药卫生科技界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一次全国盛会。大会将通过对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中药和天然药物、医院药学等十九个药学专业领域广泛交流,分析研讨生物医药科技领域、药学各分支学科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我国医药卫生科技事业发展未来,为发展生物医药新型产业、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大会邀请国家领导人、医药卫生科技领域政府部门领导、两院院士作主会场大会报告,同时进行专业分会场专题报告、论文交流和壁报交流。大会同期举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宣传普及和公益活动,并设有药物安全性评价与不良反应监测研讨会、国家课题研究成果学术交流会、药物信息研究与利用高峰论坛等卫星会议。中国药学会22届理事会第四次工作会议、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工作会议也将同期召开(通知另发)

一、大会主题

发展生物医药新型产业,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二、大会时间

201011月初,详见下轮通知。

三、大会征文范围和要求

大会征文:包括药学各分支学科即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中药和天然药物、海洋药物、制药工程、药剂、抗生素、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医院药学、老年药学、药事管理、军事药学、药物流行病学、应用药理、药物经济学、药学史、药物临床评价研究、药物安全评价研究、医药知识产权研究、药物信息研究与利用等相关领域内容(具体征文内容详见附件2)。

征文要求:请参会代表提交未公开发表科研论文、专题报告或综述,每篇字数控制在4000字以内,统一采用Word文档编辑,论文格式和参考文献请参照《中国药学杂志》2010年第1期稿约要求(请见附件3),文责自负。

论文邮寄:因大会征集论文多,为便于专家评审,请作者务必按时限要求将论文用A4纸打印后,寄至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四号建外SOHO九号楼181802室,中国药学会学术部孙文虹收,邮政编码:100022。同时论文电子稿必须以Word格式通过E-mail传至:sunwenhong2002@163.com请注明稿件所属专业,以便于制作论文集光盘。我们收到每篇稿件后,将及时给与作者邮件回复,请注意查收。

征文截止日期:2010910

四、论文评奖

由两院院士及药学专家组成大会论文评审委员会,七个分会场共组织200多篇论文报告交流。根据现场论文报告情况,七个分会场分别评出一等奖1名(奖金3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2000元),三等奖3名(奖金1000元),并颁发获奖证书。

获奖论文将推荐在《中国药学杂志》、《药学学报》、《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学会主办期刊发表。

五、壁报交流

大会期间将进行论文壁报交流。提交论文代表可申请参加论文壁报交流(限额300篇参加交流),拟参加壁报交流代表请在报名表上注明。壁报制作尺寸为宽90厘米,高200厘米,请自行制作张贴,届时大会提供必需的张贴材料。

六、会议学分

授予每位参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继续药学教育I类学分10分。

七、收费标准

1. 会务费

注册类别

910以前汇款

报到现场注册

    

600/

1100/

高级会员

提交论文

700/

无论文

800/

普通代表

提交论文

900/

无论文

1000/

2. 缴纳会务费方式

1)电汇方式:收款单位:中国药学会;开户行:中国银行总行;帐号:00134308091001;电汇方式如果无法添加附言,务必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告知汇款人详细情况,以便于确认款项归属。

2)邮局汇款方式:收款单位:中国药学会。汇款单请务必注明大会会务费、代表姓名、单位全称等。

3. 食宿费

参会代表食宿费自理。代表可在大会推荐预订酒店入住,并享受酒店给与大会团体优惠价格,具体酒店情况请见下轮通知。

4. 注意事项

学生及高级会员代表请将学生证或高级会员证复印件传真、发E-mail或邮寄至我会。

八、报名方式及截止时间

1. 传真、电子邮件、信件方式报名:请将回执表按时限传真、发送电子邮件或邮寄至中国药学会学术部,注明详细地址和邮编,便于用挂号信邮寄发票和大会通知。代表现场报到时,报出个人姓名后即可领取大会指南、报告集、论文集光盘等大会资料。

2. 在线报名:请登陆会议网站(http://www.cpameeting.org.cn)在线填写回执表,只需要选择一种方式报名参会,已经提交过回执表的代表不需要重复注册报名。

报名截止时间为2010910

九、联系方式

中国药学会

  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四号建外SOHO九号楼181802

  编:100022                   传真:010-58694812

药学大会联系人:

孙文虹(010-58699280-819sunwenhong2002@163.com

药师周联系人:

高三章(010-58696206-188gaosanzhang@cmei.org.cn

  莉(010-58696206-118xingli@cmei.org.cn

财务联系人:郑巍、乔中兴(010-58694879

十、大会情况查询

请登陆中国药学会网站(http://www.cpa.org.cn)、或会议网站(http://www.cpameeting.org.cn)查询大会情况。

 

附件:1. 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报名回执表

     2.各分支学科征文内容

     3.中国药学杂志稿约

[以上附件请在中国药学会网站“关于举办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的通知(第一轮)”中下载]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2

征 文 内 容

一、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

生化与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展望;动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活性成分(蛋白质、多肽、核酸、多糖等)及相关生物工程药物的开发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分离纯化、结构修饰、质量分析监控的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技术;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新剂型、临床新应用的研究;生化与生物技术诊断试剂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基因(蛋白)芯片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与新药研究开发;基因治疗与体细胞治疗;人源化抗体、单抗隆抗体技术与新药开发;干细胞工程技术与新药研究开发;其他各生物技术方向与新药研究开发等。

二、中药和天然药物

中药和天然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药和天然药物生物活性物质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中药和天然药物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新制剂及关键技术研究;中药现代分析及质量标准研究;中药鉴定新技术及分子生药学研究;濒危药用植物及中药材GAP的研究;中药产地加工、炮制工艺与技术以及饮片质量标准研究;中药复方的研究;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等有关内容。

三、药剂

药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新型天然、合成高分子材料在药剂学中的应用研究;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剂型、新辅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药代动力学及药物吸收机理研究;多肽和蛋白类药物非注射给药途径的研究;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制剂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等。

四、抗生素

新抗生素等微生物药物和抗菌药研究开发进展;抗生素等微生物新药作用靶分子及新筛选模型和方法研究进展;抗生素生物合成与其它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研究;新抗生素药理、药代、毒理与制剂等平台建设及研究进展;抗生素等工艺革新及装备技术研究;抗生素质量标准制订与质量控制研究;抗生素耐药性监测与耐药分子机理研究;抗生素在医疗中的合理应用与抗生素不良反应研究;抗生素在农牧业中的合理应用及改进措施等。

五、药物分析

国内外药物分析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现代分析手段和检测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新药质量标准的建立和要求;注射剂的质控和安全性研究;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生物利用度和溶出度的研究;药物快速分析检定新方法、新技术;毒物快速分析检定;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检测,残留溶剂及有关物质的检验;药典标准的相关研究等。

六、药物化学

药物分子设计及新方法研究;药物发现新方法及策略研究;药物合成新方法、新工艺研究;有机合成与药物化学相关领域研究;化学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天然药物化学及中药研究;药物化学的热点问题等。

七、制药工程

化学制药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药物制剂工程及技术;生物制药工程及技术;药物质量分析技术及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状况;GMP及制药工程相关政策法规;制药工程专业学科发展研究;制药装备进展;其它与制药工程相关领域研究等。

八、医院药学

医院药学发展的热点与新思路;医改政策与方案的解读和执行;新形式下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研究;药品管理与用药安全;医院药房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医院药房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建设与科室文化建设;药品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与新措施;循证药学的研究应用;开展药物警戒工作的思路与经验;医院药学人员的继续教育;临床药师的经验与建议等。

九、老年药学

老年患者的合理用药及用药安全研究;老年性疾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的药物研究;老年性疾病的模型、靶标及作用机制等基础性研究;与老年药学相关管理及社区医疗等研究。

十、海洋药物

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及新资源开拓;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发现与结构优化;海洋多糖(寡糖)及其衍生物化学与生物学研究;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海洋药物药效、作用机理、毒理、制剂、临床研究等;海洋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等。

十一、药事管理

国外药品管理相关法律、实践与借鉴(注册、生产、经营、使用各环节法律法规);我国药品管理法的立法实践、存在问题与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国家药物政策制定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医药行业和药品监管的影响研究;药事管理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其他方面新进展等。

十二、军事药学

化学武器损伤防治药物研究;生物武器损伤防治药物研究;战伤急救材料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核与放射药学研究;战伤镇痛剂以及在战场中使用的抗疲劳、抗抑郁、适应军事作业的心理调节药物研究;军用特需药物及军民两用创新药物研究;军队医院药学研究等。

十三、药物流行病

药物流行病学、药物警戒案例分析及方法研究;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用药错误、药品滥用的防范;循证医学、循证药学与合理用药;药物利用研究;中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与分析;药物上市后再评价等。

十四、应用药理

基于模型的药物研发模式; 药代动力学设计、计算、疑难问题研究;群体药动学与群体药效学的设计、计算研究;药动-药效结合模型分析;创新药物临床研究设计及其质量保证的一般要求;临床耐受性试验设计及其数据分析;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在应用药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等相关研究内容。

十五、药物经济学

药物经济学的国际研究与应用发展;我国药物经济学学科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新药和专利药品上市前药物经济性评价研究;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决策中的应用;应用药物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研究;依据药物经济学原理完善药品上市后的评价研究;疾病防治方案成本-效益实证分析等。

十六、药学史

民族医药学史研究;本草文献学及药学人物研究;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研究;药性理论、炮制沿革、临床应用的本草考证研究;古代药学史、近代药学史、中外药物交流史、与医药有关的民俗研究等。

十七、医药知识产权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与药品行业发展;医药知识产权及其保护国际现状与趋势;中国药品领域知识产权现状分析;药物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药品专利侵权诉讼及专利法律纠纷处理;药品知识产权法规修改及企业对策;我国中药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等。

十八、药物安全评价研究

新药注册申请中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中国GLP认证管理体系的最新进展;药物安全性评价实践经验;药物毒理学实验新技术和新方法;毒理基因组学技术研究进展;遗传、生殖、免疫毒性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生物技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毒性新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药代/毒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毒性筛选技术等。

十九、药物临床评价研究

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领域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常用药物临床应用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临床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及血药浓度监测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体会;药物(包括进口药、合资药、国产药)应用的经济学评价;临床用药的应用基础研究及优化选择;各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与警示;临床新药研发的创新与规范;创新药物国际多中心研究;药物临床评价循证医学等。

二十、药物信息研究与利用

学习解读基本药物制度及其影响;深入探讨新医改背景下药物信息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总结交流医疗机构、医药企业药物信息研究与利用的经验与成果;研究分析全球医药市场变化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医院药物信息研究与利用经验交流。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2010/6/29 6:40:50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