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审判信息
北京二中院破“见法官难、递交材料难、反映情况难及诉讼不便捷”,让群众及时感受公正
                                   三步提速 公正驶上快车道
 
                                  ——北京二中院高效审判纪实
 
作者: 高志海 赵瑞罡    发布时间: 2010-01-31 13:41:09

    2009年10月12日,刘某等12家商户与某公司摊位租赁纠纷案上诉到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出乎双方当事人预料的是,法院在全面掌握案情后,抓住症结有针对性进行调解,仅在收案18天后,便给出了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近日,一位到该院领取裁定书的代理律师也表示,“上诉方2009年11月底向一审法院递交了上诉状,二中院12月初就通知我们开庭谈话,间隔时间如此之短,效率如此之高,以前从未有过。”

    上述事例只是北京二中院高效公正审判的一个缩影。

    2009年,该院在收案总数同比上升近15%、达2.77万件的形势下,年结案率达98%,执结率达96%,法官人均结案百余件,个人最高结案450余件,均创历史新高。

    “如果诉讼效率低下,案件久拖不决,当事人不堪讼累,司法的‘公正’也就失去了意义。提高办案效率不但是当务之急,而且是必须永远坚守的准则”,这是北京二中院党组的共识。他们坚实走出了“找症结,探寻高效出路;设机构,构建高效平台;推举措,助推高效运行”的“三部曲”。

    找症结 探寻高效审判的出路

    近5年,该院收案量平均每年上升10.52%。法官人均结案数已由当年的19件增加到百余件,传统民事审判庭法官人均结案数甚至达到200件。2009年,新收案件涨幅进一步加剧,截止到第三季度,新收22288件,已近2008年全年收案量。一方面,随着案件呈大幅上升趋势,广大干警长期超负荷、超常规完成着超量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当事人对审判高效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一现状,他们把加快未结案件流转,缩减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作为提高审判效率的核心,认真查找症结,积极探寻高效审判出路。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一些承办法官依据审限,一般都在审限限定时间内按受理的先后顺序办理案件,不分轻重缓急。但由于案件的难易程度不一,往往本来只需几天就可处理完毕的案件,可能要到一个月后才能着手办理,导致一些可短期结案的案件审理周期拖长。调查结果表明,不分难易、繁简地按部就班办案,导致积压案件增多,影响法院公信力。调查还发现,立案到开庭阶段的流程相对紧凑,而开庭后的合议、宣判等审理期相对较长。如何妥善安排各个审理阶段的进程,控制和缩减审判流程,加快未结案周转,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审判流程规范。同时,审判流程管理、案件审限管理、审判质量管理等内部管理监督工作力度有待加强;执行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更加公开透明;由于审判法官开庭多、执行法官外出多的客观工作情况,一定程度上使当事人联系法官难、案件查询难、递交材料难等,诉讼服务与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还有差距,值班法官接待、触摸屏查询案件等分散式的接待方式仍无法根本解决诉讼不便的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诉讼服务机制。这些问题导致审判质量效率逐年提高与涉诉信访数量逐步攀升并存、法官队伍素质日益提高与个别案件裁判不公、个别法官司法不廉并存;机制创新的各项举措不断深入与人民群众难以共享改革成果并存;社会对司法期望较高与司法资源不足、权威缺失并存。

    设机构 搭建高效的运行平台

    “过去,向法官提交证据时,有时来了,法官在开庭,一等就是几小时,误工、误时。现在,来法院办事只要找到审判事务管理办公室,不仅可以随时递交材料,还可以随时了解案件进展情况。”在北京二中院审判服务大厅,当事人刘先生兴奋地说。

    当事人过去为什么找法官难?该院审判事务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孙涛说,北京二中院有250余名一线法官,每年每个法官平均要承办100件左右案件,每天庭审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法官除了向当事人调查了解案件事实外,还要把很多精力用在与审判相关的事务性工作和辅助性工作上。如果只被动地满足当事人随时约见法官的要求,势必打乱法官既有的安排;如果只考虑法官既有的安排,则必然使当事人尽快见法官的要求不能满足。因此,就出现见法官难、递交材料难、反映情况难及诉讼不便捷的情况。如何在不增加人力情况下,提高应对繁重审判服务的综合能力,成了北京二中院想方设法破解的难题。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北京二中院围绕提高效率创设机制,整合现有资源,变职权管理为服务管理、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将原来分散在各庭室的案件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整合,建立行政管理与审判管理相分离、审判事务性工作与审判实体工作相分离、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审判管理新机制,于2009年初成立一个专门的诉讼事务服务与管理机构——审判事务管理办公室。

    该院对审判事务管理办公室各项工作流程都有严格时间要求,对各项业务工作数据随时登记、及时整理、按时上报。代收材料工作确保于收到材料后的4个工作小时内转交承办庭;卷宗移送工作确保于收到卷宗后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移送;司法专邮件、文书校核稿等均上门收取,避免因环节增加造成的拖拉延误。审判事务管理办公室还在院内网上建立了24小时开机的“审管办工作平台”,通过平台进行邮件登记、评估鉴定申请发送、开庭谈话情况登记等。

    近年来,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广泛,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往往涉及处于科技发展前沿的新行业、新技术。2008年底,该院尝试建立“三人技术组、五人合议庭”审判模式,旨在以“集中技术类案件审判人员资源”为核心的司法资源集中的方式,破解技术难题,从根本上打破制约技术类案件审判效率和质量的“瓶颈”。经过近一年的尝试,该模式审理了37起疑难复杂的技术类案件,案件平均审理时间仅为57天,远远低于此前的96.4天。应用该模式审理的案件,无一件被改判发回,取得良好效果。为应对劳动争议案件激增和专业化审判要求,2009年1月,该院挑选了对劳动争议案件有丰富审判经验的法官组成了劳动争议案件合议庭,专门负责劳动争议案件审理,并每周二、三、四晚进行加班,以期通过劳动争议案件专业化审判解决“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提高案件审判效率;为实现管辖上诉案件的统一归口审理,遏制滥用管辖权异议拖延诉讼,2009年4月1日该院在立案庭成立了专门负责审理管辖权异议上诉案件和管辖权争议案件的合议庭,严格审限管理,理顺管辖权异议上诉案件各个流程。

    推举措 让群众更及时感受公正

    为让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得到兑现,该院采取减少滞留环节、快速立案、严控延期、催办督办等方法,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抓好案件流程管理,对案件的立案、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的时限进行全方位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发出预警,检查督促每个环节都能及时办结。为实现案件审判流程的科学管理和控制,达到均衡结案、提高效率的目的,该院对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实行“节点管理”和“多方联合控制”措施,争取以最经济的司法成本获取最大的司法效益。

    该院还制定了《关于加强审限管理的暂行办法》,将审理期限与绩效挂钩,切实提高审判效率,缩短审理周期。他们探索案件流程改造,督促合议庭开庭后必须及时合议,有效提高审限内结案率;依照审判规律,确定每季度必须达到一定结案比例,彻底改变以往年初结案数低的状况,全年实现均衡结案;完善延审报批程序,实施延审登记制度,设置延审登记表,对各承办人的延审案件数量、类别、原因登记造册,留案备查;定期进行延审案件的分析、清理工作,查摆问题,落实责任;完善案件报结程序。同时,要求办案人员做到随结随报,避免集中报结,忙中出错;加强报结审核力度,对于报结日期与宣判日期倒置的情况,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以季度性结案指标为基础,将结案率细化为以月份为单位,制定每月的结案指标;根据月度结案率要求,以收案量为基础,将结案率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承办人头上;定期清理积案,成立疑难案件处理小组。

    该院积极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充分发挥调解有效降低审判资源消耗和当事人诉讼成本的优势,采取“立案调、送达调、答辩调、庭前调、庭审调和判前调”的“六段调”工作法,全程调解与全员调解相结合,形成调解合力;积极推行“三结合,三不准”的调解模式,坚持当事人申请调解与法官启动调解相结合、不准强制调解,坚持尊重当事人意志与法官合理建议相结合、不准诱导调解和以判压调,坚持全程调解与依法判决相结合、不准以拖促调和拖延诉讼,做到能调则调。



来源: 人民法院报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2010/2/1 4:43:03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