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网友论坛
吴酩:警惕经济只“转身”不转型 没有经济转型的复苏只能说是一种“转身


    更多吴酩经济观察,点击进入作者专栏

  自去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实现经济转型再次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重要工作目标,而且在一些地方似乎很快就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媒体报道中也多了“经济转型初见成效”的断语。而对这种“忽然转型”,笔者实在不能相信,总觉得有很大的夸张、造势成分。

  如果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算起,我们从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转到主要靠出口拉动的开放型经济,用了差不多近30年时间。其间取得的煌煌伟绩,是每个中国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也是举世公认的。当然,我们也为发展付出了代价,有些还是相当沉重的。而早在十多年前,我们其实就已经觉察到传统增长方式的弊端,也郑重提出了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那时“转型”的主要内容指的是,由偏重追求增长速度型转向速度、效益并重型,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在节能、降耗、控制污染方面下功夫。但是,任务提了十几年,口号喊了十几年,实际“转”得却很不理想。什么原因?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最近所说,“就因为当时的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既然日子很好过,为什么要转型?”的确,30年来,经济虽有起伏,但基本没遇到大的困难,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因此转型的外部压力不大、内在动力不强。直到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才真的感觉到了“严冬”——出口连续大幅度下滑,转型的任务才再次显得急迫起来。但是,由于以往的惯性,相当多的人还存在侥幸心理,对转型的艰巨性缺乏足够认识。一些地方认为转型像转身一样很容易完成、见效,就是这种惯性思维的突出表现。

  实现经济由主要靠出口拉动到内外需并举的转型,绝非易事。且不说习惯了几十年的增长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就是内需的启动与扩张,也不是说“启”就“启”、说“扩”就“扩”的,它不仅需要一系列政策的配套实施,而且需要一定的培养、积蓄过程。中国的内需,多数不是现成存在而被压抑着的消费能力,是对前景的预期。例如,最被看重和看好的农村市场,现实的状况是有大面积的需求却缺少与之相应的实际支付能力。因此,转型绝不是瞬间能够完成的转身,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艰苦的过程,也许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增加投资、创新技术,而且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的分配比重,还要创造稳固释放消费能力的外部保障条件——社保制度、网络的建立与完善。

  没有经济转型的复苏不是真正健康的复苏,只能说是一种“转身”,也就是旧增长方式的复归。对此,各地决策者必须有足够的清醒认识,在促进转型方面下真功夫、苦功夫,把经济逐步引上新的发展轨道。而媒体切不可迎合“早出政绩”、“快出显效”的浮躁之风,为“顺利转型”、“内需激增”胡乱造势。否则只会帮倒忙、添新乱,挫伤民众信心,给经济转型、复苏带来更多麻烦。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2009/6/15 21:37:05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