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知识产权4月24日电 中国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今天在北京开幕,本次论坛是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的一项重要活动,大会主题是“挑战·合作·发展”。第二阶段“知识产权保护与新经济形势”议程开始后,商务部条法司副巡视员杨国华演讲。
杨国华解释说,中国与国外在知识产权的合作是多方开展、同时进行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合作。
第一是中美之间的双边交流。中美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谈判很早,1989年就开始了,后来谈判是1991年形成了一个协议,到1995年又制定了一个关于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行动计划,1996年又有一个谈判。我们经常说中美之间关于知识产权的协议有三个。协议一达成以后,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交流就机制化了,定期了,每年都有知识产权的工作人员和美方进行交流。到了2004年,大家知道中美之间有一个商务和贸易联合委员会,这个联委会上升为副总经理级,中方是副总理,现在是王歧山副总理。向下有一个知识产权工作组,这个分两级,一个是分部长级,一个是司局长级,磋商是经常化的,就是非常频繁的中美知识产权交流会。中美之间的交流是连续的,现在的状况仍然是知识产权工作组讨论中美知识产权的有关议题。
第二是中欧之间的交流。有几个统计数字,2003年,中欧双方达成协议,成立了中欧知识产权对话机制;2005年双方又建立了中欧知识产权工作组。中美交流和中欧之间的交流重点有点差别,中欧之间的交流比如地理标志的保护问题,在这方面作为移民的美国可能没有那么关心这个问题。反过来在美国,在版权方面,现在特别是网络版权方面,美国是一个非常大的重点,因为它的这一面比较发达。当然也有一些共同性,比如说网络盗版,现在大家都在关心。
中欧之间的一个特色项目是中欧知识产权合作项目,第一期是1996年到2004年,中欧双方出钱设立了一个项目办公室,来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的培训、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2007年启动了第二期,也是中欧双方投资,在四年的时间内要做很多工作。最近的一个项目就是对展会的知识产权协助项目。
第三是多边贸易领域。WTO,还有APEC,亚太金融组织在1996年就建立了一个组织,讨论知识产权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