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记者专栏
科技部部长万钢:利用全球资源推动自主创新
科技部部长万钢:利用全球资源推动自主创新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30日  来源于:科技日报
 
 

  近年来,技术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使得传统的科研组织结构和创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形成了技术创新收益的溢出,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
  近年来,我国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我国科学家通过参与国际间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基础研究、重大疾病防治以及有关生态、环境、气候、灾害等科研领域,及时掌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充分利用各国的科学研究设施,同时也承担了国际合作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刻的今天,搞狭隘民族主义,通过闭门造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不可取的。要充分地利用国际科技和产业资源,一定要有自主的创新产品和创新平台,这样才能形成产业发展、产品开发的系统性概念,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资源,拓展哪方面能力。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只有当我们有自主产品开发能力时,通过合作或合资获得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才具备扩散和增值的可能。放弃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即使产业规模做得再大,也摆脱不了从属和附庸的地位,由于不能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及时反应,这些企业的市场效益同样也只能“慢半拍”。因此,作为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企业的自主性与中国的开放性必须更好地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整体发展战略目标,服务市场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日趋复杂化、交叉化趋势的共同作用下,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跨国技术联盟日趋增多、合作创新正在成为主要的创新方式。“自主创新”应当强调的是创新者对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主导权”,而不是技术本身的来源。在“合作创新”的技术联盟中,获取创新主要收益的也只能是掌握主导权的一方。鉴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考虑到未来二十年全球技术扩散的有利条件,在相对成熟的产业领域我们仍鼓励技术引进,而关键是要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建立起自主开发所需的技术能力。与此同时,应当借助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方面,通过“走出去”(在国外设立企业或研发机构),“引进来”(大力吸引本地化的外资研发机构),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跨国技术联盟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我国在技术引进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主导权”,以充分获取高技术产业发展所应带来的高收益。

  应该指出,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样,也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归根结底,自觉保护知识产权是对劳动的尊重。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新兴的、具有较大潜在经济和社会收益,并且存在“机遇窗口”和跨越可能的高技术领域,应当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增加在国际合作中的作为,通过积极的国际合作获取知识溢出,反过来进一步促进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对于那些在现阶段既难以引进,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瓶颈的关键技术,特别是某些国家限制出口的技术和产品,应当坚定不移地以自力更生为基础进行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并且制定政策法规,确保自主研发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

  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深厚的基础,多年来国际科技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有互补性,在文化上各有所长,在科技合作的规模和水平上,合作的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合作的前景十分巨大。尽管中国与许多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但各国都致力于探寻提高各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途径,而科技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有助于共同发展目标的实现。我相信,通过我国科技界的共同努力,未来中国在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方面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相关链接

科技部部长万钢28日会见了德国企业家代表团 (2007-08-29)
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视察重庆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 (2007-07-18)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2007-9-1 6:03:03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