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记者专栏
我们自己的专利究竟是多是少?
新华网 首页 >> 新科技频道 >> 观点碰撞
我们自己的专利究竟是多是少?
2006年09月01日   来源:市场报
 

    一方面是许多中国企业因受困于高昂的专利费,变成了“贴牌大厂”,一方面统计数字又显示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和受权量连年增长。矛盾之中,令人疑问——

 

    一直以来,记者对中国专利申请现状的感觉是:创新能力太弱。每天耳畔边听的都是中国企业被诉侵权的消息,看着一个个曾经的“中国名牌”因受困于高昂的专利费,变成“贴牌大厂”的境遇,不禁感慨:我们自己的专利太少了。但在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后,记者却多了个迷惑:据最新统计数字说,近几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长,“十五”期间的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2.8%,授权量年均增长15.2%,截至今年年中,我国专利累计申请量突破300万件。数字让人看不懂:究竟我们的专利是多是少?

  名多实少,一不小心就踏入“专利陷阱”

    8月份,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发布消息: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专利申请量达到12380件,平均每天67.8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5%。而根据今年2月3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各国和地区共申请国际专利13.4073万项,较上年增长了9.4%。其中中国(含香港地区)一跃超过加拿大、意大利和澳大利亚,共申请2452项,比2004年增长43.7%,世界排名位居第十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

    这样的数字,看起来确实让人高兴。但另外的数字,又让人担忧。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调查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永远成不了气候。这正是中国企业正面临的困境。

    “贴牌生产”(oem),一种没有自主技术、靠赚取加工费存活的生产方式。而中国企业中迫于高昂的专利费用而采取这种生存方式的不胜枚举。对这些企业来说,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存亡的随意性很大。而像dvd、mp3等产业的不少曾经的品牌厂家受迫于核心专利掌握在别人手里而不得不“贴牌生产”的经历,更为典型的体现了核心专利在一个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国门的敞开,不少企业开始重视专利了,但是一个个陷阱摆在稚嫩的中国企业面前。基础专利我们的企业是绕不过去的,于是不得不买过来,但在购买的时候却中了“埋伏”:后续的专利研发与基础专利有关,或者是这些基础专利的延续。因此,中国企业自己创造出来的技术到头来还是要给人再付专利费。继“贴牌生产”之后,“贴牌研发”成了一剂隐蔽而又危害更大的慢性毒药。

    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外国一些跨国公司之间的巨大差别。以ibm为例,ibm一年的研发投入为50亿美元,而联想一年的销售收入才有300亿人民币。所以现实有时候逼迫中国企业不得不购买专利,或者不得不做贴牌生产(oem)。其实,作为缺乏资金、技术、品牌的中国产品,oem也确实是出海的惟一捷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就曾经对媒体表示:“发展中国家可以对专利、新技术实行‘拿来主义’,因为尽管这些专利技术可能是发达国家已经使用过的技术,但我们的使用成本却是当初研发成本的百分之一,何乐而不为呢”而我们要小心的是如何不要把“贴牌生产”变成“贴牌研发”让发达国家控制了我们自己的研发成果,反过来收取中国企业的专利费。

    内忧外患,中国企业生存之路在何方

    事实上,面对“我们自己的专利到底是多还是少?”这个问题,数量,并非一个重要的元素。记者甚至认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没有必要去分析这个问题,而要从本质出发,改变企业观念,增强企业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和专利意识。专利作为一种权利的保护,如何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避免不必要的官司?这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显示,去年申请中国专利列前10位的国家中,日本、美国分别以36221件、20395件位居前两位,同比分别增长了19%、26%,位居第三位的韩国、第五位的荷兰和第八位的意大利,同比增幅更是接近40%。

    国外企业在我国申请专利正好切合了这一“财富定律”——国外企业申请的中国专利主要为发明专利,而发明专利又重点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统计显示,国外向中国申请专利占中国同类发明专利比例最高的是无线电传输领域,高达93%;第二是移动通讯,占91%;第三是电视系统占90%;其他依次是传输设备占89%,半导体占85%,电视零件占85%,遗传工程占75%,西药占69%。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不久前表示,国外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竞争中国市场的趋势正越来越明显,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加上知识产权就意味着高额利润。英特尔公司拥有电脑核心cpu的设计制造技术,其税后利润达到20%;微软公司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其税后利润高达40%。与此相对应,我国许多年产百万台电脑的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其税后利润不超过5%。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再大的企业一旦失去自主创新的能力,必然被市场抛弃。而使用他国企业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专利,这样的中国企业只能走向疲于奔命、养肥跨国公司的可怖的泥淖未来。

  相关评论      
相关稿件
· 我国专利:触目惊心数字背后折射专利“硬伤”
· 中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占申请总量三成多
· 山东鼓励创新巨资资助向国外及港澳台申请的专利
· 山东:向国外及港澳台申请专利最高可获15万元资助
· 死于专利权壁垒:中国关键产业面临dvd产业劫难
· 专利骗子盯上发明人 上万“转化费”打水漂
· 死于专利池——中国关键产业再临dvd之劫
· 在专利申请上大做文章 警惕“注水专利”!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2006-9-6 6:07:11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