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街,看到一部热播的盗版影碟,很便宜,犹豫了好久,最后还是到正规店里花3倍的价钱买了个正版的。
回头把这事和一个“高品位”的朋友一说,没想到得到的是一句:“花这么多钱买正版的,你傻呀?”
买正版,我很傻吗?我无语。因为我知道,像我朋友这样想法的人,实在是太普遍了,从街头盗版产品的热销情况就可见一斑。
但还是有些想不通:盗版行为损害国内外著作权人的权益,削弱国家民族的创新能力,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形象,为害甚烈,祸及深远。这些大道理我们都懂,但为什么在具体行动上,却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是政府打击不力吗?不是,这些年来,国家和社会各有关部门对于盗版一直是严厉打击,毫不手软;是宣传力度不大吗?不是,在新闻媒体上,打击盗版、拒绝盗版绝对是新闻高频词;是国民素质不高吗?显然也不是,事实上,高知识、高素质的人群,往往是买盗版、用盗版的主要群体。
盗版就是偷盗,现在连许多小朋友都知道这一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对平常的偷盗行为深恶痛绝,而对盗版这种特殊的偷盗却熟视无睹,甚至对自己的买用盗版行为心安理得?
也许有人会说,自己之所以买盗版,是因为在目前的市场上,正版产品市场定价过高、入市速度慢、流通渠道窄,难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超出了大众的心理预期。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足以成为我们纵容盗版甚至参与盗版的理由。
我们既然不能因为社会上有人钱多、有人贫穷就容忍“小偷”行为,那么,对待这种伤害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甚至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大盗”行为,我们更应该保持“零容忍”。
打击盗版,要靠政府部门和执法机关的“铁腕”行动,更要靠社会大众的内心深处的反盗版意识。试想,没有了盗版的需求源,盗版行为还能生存吗?
反盗版,是一场经济和法律之战,也是一场道德之战。什么时候,当买盗版、用盗版行为变得在我们眼中“很傻”、很难容忍的时候,反盗版之仗,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