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讨论
科研专利成果未实现转化 缘何八成“睡大觉”?
科研专利成果未实现转化 缘何八成“睡大觉”?
2006年08月15日 07:10:43  来源:人民日报/市场报
 

    

    我国科技研发人员总数已达105万,居世界第二位;“十五”期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约4900亿元,是“九五”的两倍多。然而尴尬的是,目前我国至少八成的科研专利成果却没有实现转化  

    近日,记者在一次科技座谈会上听到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某知名研究所所长痛心地说:“国家每年给我们所里的经费好多亿,但取得的专利成果中,100个里竟没有10个能真正转化出来,不要说2年,就是10年之内,能真正实现转化的也就5%,95%还都在保险柜子里锁着呢!”

    “这么多都获了奖的成果,竟然找不到几项很有转化价值的!”前不久,辽宁省一位专家型主抓科技的副省长翻开全省几千项获奖的科技成果查看后,感到很无奈。

    来自教育部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目前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躺在“保险柜”里还在“呼呼睡大觉”的科技成果,我国现在究竟有多少

    “准确数字,国家统计局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恐怕没人说得准确无误。至少还有八成的成果没有实现转化,是大家公认的数字。”辽宁省科技厅及省专利局有关负责领导纷纷坦言。

    记者从相关的科技及专利部门了解到,我国从1985年至今已经拥有专利成果300余万项,但实际转化率不足20%。

    “我国的科技成果目前正面临着严重的无奈与尴尬:

    至少有八成左右的成果没有转化,只是被装在评职称的口袋中,锁在装档案的保险柜子里。”中科院院士王天然对此现状非常焦急。

    “科技成果的闲置,恰恰是对科技人才和资本的双重浪费!”多年从事经济问题研究的专家齐建珍对此更是感到焦虑。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焦虑与呼吁。

    中华民族振兴必须依靠科技,已成为国人共识。来自科技部的数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是32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经达到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发改委公布的数字表明,“十五”期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约490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两倍多,年均增速为17.4%。2005年,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从这些数据足以看出,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增长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对科技经费的投入国家下了如此之大的力气,可是效果却如此令人费解。解读目前这个“八成科技成果没有转化”的问题是让人苦涩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对此进行细细琢磨,概括起来,他们提出三问:

    其一,那么多科研成果究竟有多少算得上是真正的成果?“不要看有的成果煞有介事地是某某评委会评出来的,是有大红证书的,但很多科技成果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科技含量不一定高到哪里。”

    其二,科研的目的何在?相当多的大学老师及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科研的目的是为了出论文,一旦论文发表了,职称评上了,或是奖项拿到了,科研也就完成了,而不去考虑其实用性,这样的科研对生产力发展有何益处?”

    其三,科技与经济“两层皮”啥时才能解决?一边是一些有研究能力的人缺少研究经费,一些有技术成果的人找不到转化的出路。另一边却是,“眼睛都瞪圆了,在急得嗷嗷叫”——拼搏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缺乏技术的一些企业,却怎么也找不到好的新技术成果。

    人们不禁在问: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是那样的令人振奋。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转化却如此难如人意。这种反差的背后究竟隔着一堵什么样的“围墙”,至今就是打不开它?

    “尽快扭转科技成果‘呼呼睡大觉’的现状”——许多专家学者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这样急切的呼吁。 (董践真)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2006-8-15 7:29:58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