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感慨,目前已在国际上完成或正在进行的120多个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中,在我国进行的只有两项,而且试验的疫苗均没有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
曾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上游研发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研究创新不够,队伍间缺乏合作,疫苗研发上下游脱节,致使完成研制的疫苗进入规范化生产以及临床报批的周期太长。他说:“研制疫苗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我们仍然采用条块分割的资助方式,缺乏连续和跟踪的自主机制。由于各类课题分散设立,每个课题的经费额度都不大,各个队伍只有独自研究,很少开展合作,无法形成合力。”
对此,他建议,应尽早启动国家艾滋病疫苗计划,整合核心资源和骨干队伍,形成从实验室研究、中试生产到临床实验的完整的疫苗研发系统。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成立艾滋病疫苗发展战略专项基金,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投入重点,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实施课题分类资助,形成对不同阶段艾滋病疫苗研究的连续资助机制。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艾滋病疫苗生产的技术平台,大规模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也奠定了我国艾滋病疫苗研究的坚实基础。在重组痘苗病毒载体艾滋病疫苗、dna和安卡那株痘苗病毒艾滋病疫苗等方面,也取得了进展。(记者 向杰)
2004年11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复合型艾滋病疫苗进入ⅰ期临床研究,并由中国临床研究和疫苗领域的20多位专家,进行了严格论证,最终制定了科学的临床研究方案;2005年3月12日,中国首次开展的艾滋病疫苗临床实验在广西揭开序幕,首批8名志愿者接种了疫苗。
新华网北京6月7日电(记者喻菲 俞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曾毅建议,中国的艾滋病疫苗计划应形成完整的研发系统,加速推进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在2010年完成艾滋病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
曾毅院士7日在向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作学术报告时指出,经费不足是中国艾滋病疫苗研发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建议,国家应设立艾滋病疫苗发展战略专项基金,大幅度增加经费的投入,5年经费约需10亿元人民币。除国家投入外还应建立吸引地方配套经费、企业投入、社会捐助和国际合作渠道资金投入的机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