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造成了如此之大的破坏,给科学界带来了如此之多的损失,且让我们对这一病毒通过病理检验,检视一下它的病理特征。
病理特征之一:造假
分析:“学术不端”病毒内含“虚荣”、“名利”因子,在与人的虚荣和名利之心发生作用之后,引致学术不端病发。
临床表现:伪造履历、文凭,学术成果,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重复发表论文等等。
另外还有一种是被称为“学术交易”的造假行为。学术交易相对于学术腐败的其他形态而言,是最让人痛心的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一般的抄袭、拼凑和做“伪注”不过是单向度的学术道德败坏行为,但学术交易使学术同普通物品无异,可以自由买卖,买者和卖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向的互动,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学术腐败。
病理特征之二:腐败
分析: “学术不端”病毒还内含“贪污”、“受贿”、“洗钱”等等因子,在与人的贪欲之心发生作用之后,引致学术不端病发。
临床表现:第一,购买设备,例如国家下拨700万元,只购买500万元设备,大笔回扣进了小金库;第二,大量购买汽车房子,最后纳为私产。第三,购买保险,例如,“我今年55岁,买5年养老保险,每月2000元,5年就是12万,等我退休后,这笔钱我可以取回,至少可以拿回本金,将来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买保险则有发票可以报账;第四,合作研究,例如,“一个亿的总课题,我说需要别人合作研究,跟对方地下约定,让他开个高价,把钱打过去,再地下分赃吃回扣”;第五,产业化,自己建立公司,拿科研经费作股份;第六,旅游消费;第七,院校争取来的科研经费还有可能成为向官员、专家行贿的来源。包括:送回扣。有的项目经费至少拿10%打点关节。据透露说,一般一个专家的回扣率为项目申请费用的2%~5%。其次,送项目。专家评审通过了总课题,科研人员就拿子课题贿赂对方。 (以上内容为多种资料的综合 )
病毒容易滋生的原因:
·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学校领导人、研究人员和他的下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有共同利益:出了成绩,学校有光彩,领导有政绩;如果出问题倒台就都倒台。为突出本单位、本部门等小团体利益,不惜虚报成就,夸大效益,甚至“谎报军情”,“骗”取经费,并包庇或纵容本单位、本部门的学术不端行为。
·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
现在的评价体系非常急功近利。一个单位方方面面都有指标考核。比如说,大学里学生有指标,不少学校要求博士生发表多少篇sci论文,否则就不可以获得学位。老师也有考核指标。老师们要竞争上岗,这个竞争一直延伸到当上院士才可以结束。学校要排行,要综合实力评价,首先要科研成果,要有知名学者。
·学术光环、学术权威的“光环效应”和“马太效应”:
从造假起步的科研项目一旦做大、做出名声,就更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称,这就是“光环效应”、“马太效应”。科研项目要得到支持,必须要得到一定的包装和认定。就像银行贷款一样,银行都喜欢贷给大企业,因为信任度高,坏账概率小。所以,高校科研就有了“造星运动”,不断要有出类拔萃的青年人出来,得到教育部、科技部等认可,谁也没有想太多出现造假者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同时,所在的高校、科研机构还“运作”来许多权威专家给“造星”和项目打包票,不少专家自己都是被蒙蔽的,他们的鉴定结论却成了“金字招牌”,科研成果就更加真假难辨。
·对造假行为惩戒不力:
有韩国“克隆之父”称号的黄禹锡因被发现造假,辞去首尔大学教授职务,并向国民道歉。韩国政府11日宣布,取消黄禹锡“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并免去他担任的一切公职。我国目前发现的学术造假中,还很少有人受到处罚,一些人靠造假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行政职务等现实利益,进一步诱发着学术领域的造假行为,污染着社会风气。
·学术评价、职称评定中的不合理因素
全国科技大会期间,科研领域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简单化管理方式受到业内人士强烈质疑。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说:“现在学校之间实力的比拼看论文,教师职称评定靠论文发表的规格和数量。这种风气怎么可能让教师安下心来好好搞教学?教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又怎么能够迎接自主创新的挑战?”著名人才问题专家王通讯认为,“过分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致使相当多的科技人员急功近利,避开挑战性强的课题,选择容易的东西研究,不作长远打算。”
·科研经费的管理存在漏洞
现有科研经费的拨付方式,是根据项目亦即课题拨钱,由课题组负责专款专用。这种方式看上去程序周密,其实不然,因为专款究竟是不是“专用”了,往往弹性很大,不容易区分真伪。要是改变一种办法,比如集中建设科研公用平台,以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实验环境部分替代资金拨付,既能最大限度地堵塞经费支出的漏洞,又能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以上内容为多种资料的综合) |

学术造假。漫画/冷洁
◆更多临床病例
·同济大学生科院院长杨杰学历造假 今年3月21日,同济大学发文罢免该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的院长职务,原因是他在行政工作和学科建设上不能胜任院长职务。校方确认,当初杨在应聘院长的简历上所涉及的博士学位获得时间确存在造假:他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得生化博士学位的时间应为1998年,而简历上写的是1993年。以此类推,杨杰在简历上所写的“1993-1996年为美国emory大学博士后”也有失客观。
·原清华大学教授刘辉造假事件 据新华社今年3月底报道,刘辉被清华大学撤销教授职务,并被解除医学院院长助理的职务聘任。刘的造假行为最初由网友揭发,然后被打假人方舟子盯上。方舟子曾撰文《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教授如此伪造论文发表记录》,指斥其有伪造履历嫌疑,在学术成果方面“大胆到把不过是同姓、名字拼音缩写相同的人的论文也拿来为我所用”。
·天津外国语学院教师沈履伟剽窃 2004年7月,天津市语言学会发出《关于天津外国语学院教师沈履伟〈求是集〉的剽窃问题》。后沈履伟以侵犯名誉权将天津市语言学会告上法院。由于“被剽窃者”称沈的行为得到其许可,2005年5月30日,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判决天津市语言学会败诉。2006年初,天津市二中院终审判决撤销原判,认定沈履伟构成剽窃。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长城“剽窃” 2005年3月,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长城著《经济社会学》一书被指四分之一“剽窃”。周长城承认书中部分地方“不够严谨”,但不是如指控所称近四分之一剽窃。
·南京大学新闻系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涉嫌学术腐败 2006年2月,南京大学新闻系传媒研究中 主任、博导潘知常被曝涉嫌学术腐败。3月5日,南京大学六位博士生发表《关于请求查处潘知常事件给校领导的公开信》。后南京大学校方表示将对潘知常“学风”问题进行调查。
·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涉嫌学术造假 2006年3月10日,清华大学宣布,原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在个人网页中所提供的个人履历、学术成果材料存在严重不实,涉嫌学术造假,被撤销教授职务。
·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黄宗英抄袭 2004年1月2日,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黄宗英所著《艾略特——不灭的诗魂》,被指控剽窃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所著《艾略特传》。后北大外语学院成立学术小组进行调查,认定黄抄袭行为严重。当年5月28日,黄宗英被解聘。
·原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张成勇文凭造假事件 今年3月,原新疆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数学系副教授张成勇(化名吴征)文凭造假事件被媒体曝光。经调查,张成勇所持中山大学毕业证书,是他在广州用5000元人民币从私人手中购买的,张1978年考入吉首师范学院(现吉首大学),1980年因偷盗被校方给予退学处理。他所持吉首大学文凭是托人代办所得。2005年11月,石河子大学给予张成勇行政记大过处分,撤销其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收缴其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撤销其副教授任职资格,解除专业技术职务聘约,收缴其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书。(以上资料来源于《半月谈》及《财经》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