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当中,蒋志培要算性格外向的一个了。他侃侃而谈,不拘泥于政治口号。他经常外出授课,还开办了一个网站服务于他公开宣称的使命:在这个似乎被仿冒品浪潮淹没的国家里,推动对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的保护。
蒋志培是中国人民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庭的首席法官。他承认,作为中国知识产权纠纷的最高仲裁人,很多时候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外国公司抱怨中国的专利法和版权法不够有力,美国则警告说中国人仿冒电影、音乐、软件、药品和机械已经习以为常。但蒋志培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和批评者所知道的相比,中国在制止商业盗版方面已经取得了更大成就。
“美国人说中国没有知识产权,但他们也得看看,从文革结束到现在,我们已经走了多远,中国已有了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他说,“我们希望这些公司能够将抱怨告诉给法院,而不单是送给媒体去炒作。”
但是蒋志培也说,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正在制订中,中国政府对于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中国正在慢慢前进,但不可能一蹴而就”,他说。
蒋志培今年56岁,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文革”年代,他被下放到偏远的中国东北,像农民一样辛勤劳作。在国营农场工作的11年里,他成长为了一名农业技术员,指导农民如何播种,修拖拉机和配制肥料。上世纪70年代后期,蒋志培加入了知青返城的浪潮。那时,以邓小平为首的改革家们,正试图重建已分崩离析的法院系统。尽管只有初中文化,蒋志培却通过了考试,成为了法院的一名职员。随后,他被提升为北京地方法院的初级法官。“在那些日子里”,他说,“没有人有什么财产,所以大多数民事案件全是离婚案。”
但到了90年代,外国投资在中国加快脚步,要求加强对他们带入中国的科技和专利的保护。 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成立,蒋志培供职于此。2000年,他成了该庭的首席法官。现在,蒋经常早上6:30就来到法院,听取诉讼,审查下级法院的判决,训练法官还要撰写《司法解释》,给中国下级法院执行法律提供圭臬。
“要求中国达到跟发达国家一样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完全不切实际”,蒋志培说,“向公众提出同样高的要求也不可能。”
去年,中国法院处理了12205起知识产权的民事案件,比2003年多出32%,是20年前的几十倍。在今年第一季度,案件数量比一年前增加了39%。蒋志培说,其中96%都发生在国企和非跨国公司中间。“民族企业是知识产权保护的真正推动力”,他说。
即使是一些批评家们也承认,中央政府和高等法院正在逐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美国驻华商会的最新调查显示,在美国驻华商业执行官当中,认为中国“有效地”保护了知识产权的比例从2004年的9%上升到了20%。
“中国对知识产权的马虎,导致了90%以上的知识产权都被侵犯”,根据美国商业集团提供的材料,美国贸易代表处今年在一份报告中得出了上述结论。这份报告说,美国2004年在港口查封的假冒伪劣商品2/3来自中国。蒋志培说,外国公司经常向媒体和他们自己的政治家抱怨,却不来中国的法院提起诉讼。“他们应该少抱怨一点,多采取一些行动”,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