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记者专栏
我国自主品牌匮乏的四大软制约因素
品牌意识不强、资源闲置、自我保护意识差、政府管理引导不得力
我国自主品牌匮乏的四大软制约因素
  2006年02月13日

  武在平

  影响我国自主品牌培育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软硬两种制约因素。
  品牌意识不强是制约品牌发展的关键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想束缚和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的制约,一些地方和企业创品牌、扶品牌的措施不力,依靠品牌带动和发展经济的愿望不强。主要表现之一为商标注册不及时。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1989年4月加入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系统。到2002年底,我国企业通过马德里系统到其他国家的所有国际注册申请共只有2450件,平均每年不到200件。由于没有在国外注册,我国一些商标特别是知名商标遭抢注事件屡屡发生,例如日本企业抢注了“同仁堂”、“狗不理”、“一得阁”等,韩国企业抢注了“全聚德”、“健力宝”等,俄罗斯企业抢注了“新科”、“康佳”、“步步高”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250多个商标被澳大利亚厂商抢注,200多个商标被日本厂商抢注,50多个商标被印度厂商抢注,还有欧盟、拉美以及东南亚一些厂商也在抢注我国知名商标。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商标被抢注的有2000多起,造成每年约10亿元的无形资产流失。
  品牌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培育了不少在国内很有影响的品牌,但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由于不善于利用品牌,造成品牌资源的闲置、浪费。如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有注册商标59件,闲置的就有40件,闲置率高达67.8%。
  另外,营销手段单一。由于我国品牌战略起步较晚,大部分企业未能树立起正确的品牌战略意识,市场营销手段单一。我国企业每年用于品牌国际营销的费用总数甚至还抵不上可口可乐一家公司。相当多的企业不知道如何通过传媒宣传自己的品牌,而能综合运用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和人员促销等手段开展品牌营销的企业更少。
  品牌自我保护意识差
  一些企业缺乏对自主品牌的有效保护,受大量假冒仿冒产品的侵害,使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育起来的品牌优势丧失,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甚至破产倒闭。更为严重的是,在对外合作过程中,外资企业往往利用各种手段打压我国的自主品牌,致使我国多年培育起来的一些自主品牌逐渐消失,个别行业的民族品牌甚至全军覆没。
  政府管理引导不得力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在品牌市场中的作用不可缺少,构筑并推动实施品牌战略,是政府的职能之一。目前造成我国政府管理不得力的主要原因有:主管部门不明确、协调机制缺乏、政策导向偏颇和保护不力。
  品牌战略的推进,涉及到的政府部门较多,需要建立一种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把有关部门的力量及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合力。
  在具体工作中,既缺乏总体规划和机制,也没有在金融、财政政策等方面采取促进措施。
  一些政府部门或片面强调引进外资,或侧重于项目审批,缺乏对整个行业的战略研究,致使许多政策不配套,一些致力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得不到政策优惠的支持,甚至连贷款都很难。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政策还存在“逆向调节”,即对国内有生产能力的部分产品进口还实行税收减免,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国家缺乏有力的品牌法律保护体系和严格的保障实施措施,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制假、售假企业不闻不问;许多企业对品牌保护缺乏足够的认识,或无能为力。如某些企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创出一个品牌,很快就被假冒伪劣所淹没。在这样的环境下,真正的品牌很难产生和成长。


    《人民日报》 (2006年02月13日 第十五版)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2006-2-15 6:08:36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