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洲it专业人员对软件行业发展的重要观点。
商业软件联盟(bsa)日前在京公布了2005年亚洲各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结果。该调查表反映了亚洲it专业人员的重要观点,这一研究是由独立调查公司益普索公共事务机构对亚洲it专业人员和开发人员进行的软件发展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泰国和越南8国的it专业人员。
调查显示,亚洲it专业人员认为:1、对于发展本国软件行业的益处,42%的被访者认为,可以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41%的被访者认为可以减少对外国软件公司的依赖。2,86%的被访者认为政府应该在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90%的被访者认为,政府的作用对于行业的成功很重要。3,与自由政府制定政策相比,it专业人员更加欢迎由行业自行订制相关法规,他们认为政府的作用是加强建设自由竞争环境,使各方都能在市场中自由竞争,规则的制定应当有行业主导。4,90%的被访者认为,开源软件可以扩大软件产品的选择范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新的商业机会。92%的被访者认为开源软件和商业软件可作为成功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共同交付。86%的被访者表示他们在软件市场中有选择的自由,价格和功能是用户选择产品是两个最主要的障碍。多数认为商业软件更昂贵和更安全。尽管it专业人员对开放源代码软件和商用软件所提供的产品理解程度不尽相同,但都非常清楚在使用软件时有开源软件可供选择。毕竟开放源代码解决方案能带来更多选择,开源和商业软件模式能够也应该共存。5,政府应该在推动本国软件行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25%被访者认为是在培训和教育方面,7%的被访者认为是制定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
二、有关开放源代码软件与商业软件知识产权的研究报告。
2005年8月23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发布了《有关开放源代码软件与商业软件知识产权的研究报告》。研究分析了“商业软件”与“开源软件”所涉及的商业化、技术标准、版权、专利和软件成本、价格等问题及发展动向。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在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开源软件还是商业软件,都是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和规范下开发和流通的。开源软件不是没有版权,而是基于版权法所赋予的权利,通过gpl等许可证赋予被许可者较大的自由。因而,开源软件仍然应受版权法的制约,同时也面临版权、专利等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
但当前,有部分人片面地、过度地宣扬开源软件的免费和自由使用的特点,错误地认为开放源代码等软件可以随意使用,由此甚至对开源软件产生轻视,使软件的重要性没有真正地被社会认识,软件的价值普遍被低估。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还认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选择商业软件还是开源软件主要应由市场决定,应由企业和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各种因素决定。对一种特定软件的偏爱和过度的倾向性支持,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也不利于软件产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减少盗版将帮助实现中国it产业的巨大潜能—bsa最新研究报告表明,中国软件盗版率降低10个百分点,未来四年中其it产业可因此多创造180万个就业岗位,产值有望翻两番。
bsa调查显示全球pc使用的软件中三分之一为盗版;中国盗版软件率第二高达90% 。报告称,按照国家划分来看,中国与越南的盗版最为猖獗,高达93%,其后是乌克兰(盗版率91%)、印尼(88%)、俄罗斯(87%)与津巴布韦(87%)。盗版率最低的是美国(22%)、新西兰(23%)、丹麦(26%)、奥地利(27%)、瑞典(27%)等国家。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亚太地区的软件盗版率为53%,损失总额为75亿美元;东欧的盗版率为71%,损失21亿美元;而西欧的盗版率为36%,损失96亿美元;北美市场的盗版率为23%,损失72亿美元;拉美国家的盗版率为63%,损失13亿美元;而中东与非洲国家的盗版率为56%,损失为10亿美元左右。
bsa近日委托市场调查公司idc进行了一项软件盗版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全球使用的计算机软件中有36%为盗版,由此造成了290亿美元的损失,其中中国的盗版情况最为严重,在软件盗版率与造成损失方面位居全球前列。从盗版金额来看,美国是重灾区,盗版损失高达65亿美元,其后是中国(38亿美元)、法国(23亿美元)、德国(19亿美元)、日本(16亿美元)与英国(16亿美元)。idc有关人士指出,各区域盗版情况的差异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本地市场规模、盗版软件规模、版权保护力度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文化差异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兴市场也成为盗版的重灾区,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因此,如果这些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国家不控制盗版率,全球的软件盗版率还会继续上升。
根据bsa2005年12月8日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在未来四年中若将亚太地区53%的盗版率降低10个百分点可为地区经济增加1,350亿美元,直接创造35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比全世界其它地区创造的工作岗位总和还多——地区it产业收入也可因此增加1,000多亿美元。
idc的研究还表明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累积效应将为亚太地区各国政府带来140亿美元的新增税收,用于公共福利和服务。该研究还表明,盗版减少后,全球80%的国家其it产业增幅都将超过30%。盗版率最高的国家,将从减少盗版中获得最大收益。
bsa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监jeffrey hardee在新加坡公布该项研究报告时指出:“亚太区it产业的发展已为地区经济带来了显著收益。在过去四年中,it产业收入已增长到1,950亿美元,拥有470万从业人员,并且每年贡献1,200亿美元的税收收入——但亚太区还可以做得更好。地区平均盗版率降低10个百分点将进一步促进it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四年中将以3倍的速度增长。”“软件业是it产业增长的驱动力,当然it产业还包括硬件和it服务业。在各国采取措施减少盗版后,几乎所有人都会从中受益。” jeffrey hardee说,“从业人员将有更多就业机会,消费者会有更多选择,企业家将有更大的创作动力,政府也能从更多的税收中受益。”
该研究发现,在中国,盗版率降低10个百分点将有助于其it产业的收益翻两番,从而实现其it产业的巨大潜力,驱动现有270亿美元的it产业产值到2009年增至870亿美元,政府也会因此增加65亿美元的税收收入,用于必要的公共福利和服务。同时,盗版的减少将有助于中国到2009年共创造26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相当于美国在过去30年中创造的it就业机会。
bsa-idc研究表明,从目前来看全球it产业在2004-09年的增长速度为33%,但若盗版率降低10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可达45%。
由bsa委托进行的该项研究,是唯一在全球70多个国家进行的对各国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并向公众进行盗版危害教育所产生的对it产业经济影响以及所获收益的评估报告。目前全球有110万个it企业,it产业每年为全球经济繁荣贡献1.7万亿美元的产值。
在未来4年内,全球范围内软件盗版率下降10个百分点,将创造670亿美元新增税收。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这将可能提供:
为4.35亿人进行工作培训
为4,500万人进行卫生保健
为3,300万学校学生提供计算机
为660万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
除了列举加强版权保护所实现的经济收益之外,此项研究报告也给出了各国为减少盗版,获取经济收益的五项建议:
修订国家的版权法,屡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版权条约的义务,;
根据wto的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执法机制,包括严格的反盗版法;
动用政府资源,包括知识产权执法单位、跨国合作和为基层执法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要求公共部门带头使用正版软件,为公众树立榜样。
“基于此项报告,我们可以进一步量化包括亚洲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宣传、教育后所获得的积极收益。”idc it市场调研总监marcel warmerdam表示。
这份报告提供了全面、完整的数据和分析,印证了人们的观点:降低软件盗版率将带来很多切实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可为教育、培训、卫生保健、乃至促进整个经济不断发展等提供更多的资金。”
(材料来源:见http://www.bsa.org/idcstudy)
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存在三大关键问题。
1.国际化的压力
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信息产业的全球性结构调整日益明显,由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服务主导型发展。由于软件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等特点,软件产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企业行为,而是融入了浓厚的国家意志。展望下一轮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围绕与软件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的竞争将会凸显。发达国家为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扩大竞争优势,不断强化软件产业的主导地位,力图在下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将发展软件产业视为跻身信息技术强国和实现国家腾飞的机遇,纷纷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支持力度,力争在下一轮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迎头赶上。
通过全球性的竞争与整合,软件产业基本形成了国际间分工格局。美国掌握了最先进的软件技术,控制着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工具,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居于领先地位。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充分利用本国信息化的机遇,大力发展系统软件、开发工具软件以及行业应用软件,在某些系统软件领域和软件应用领域具有全球竞争优势。欧盟在通讯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若干重要领域也对美国的竞争优势形成了挑战。在国家间围绕软件领域的竞争格局中,极力维持现有格局的一方和力图打破现有格局的另一方,其竞争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而且呈现白热化之势。
2.软件产业国际化三大瓶颈
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与我国的巨大市场空间、经济总量和国际地位相比,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尚存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没有形成市场导向型的技术创新体制。缺乏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导致我国在软件产业领域受制于人,不仅使得大量利润流入外国企业,影响我国在软件产业的再发展能力,而且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信息安全。
第二,处于全球软件产业价值链下游,国际影响力较小。2003年我国软件出口20亿美元,只有印度和爱尔兰的1/7。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与我国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很不相称。
最后,我国软件企业组织结构呈现“小而散”的特点,没有形成真正的大企业,无法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再加上软件企业的独特性,如民营企业居多、产品的无形性、可供抵押和担保的资产少、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大、产品前期研发投入较大等,使得软件企业在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企业之间的重组及结构优化等方面存在许多障碍,不仅无法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带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而且造成了“小而散”的“手工作坊式”产业分布状态,在狭小的市场空间内重复竞争。
3.软件产业的突破口和重点
我国软件产业国际化进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同时又不能简单地全面突破,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实现突破。未来一段时间,推进软件产业国际化的重点将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发展基于合作研发的软件外包。印度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取了“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软件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软件外包和加工出口,在国内市场狭窄、信息化水平不高、整体经济比较落后的不利条件下,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跳跃式发展。
第二,积极推动整机出口,带动软件特别是嵌入式软件出口。我国拥有强大的电子信息产品整机制造能力,随着全球制造业重心逐渐向我国转移,优势将愈加明显。应当充分发挥我国在整机生产和研发方面的优势,以此带动芯片设计和嵌入式软件的发展,大幅度提高整机系统的附加值,走出一条以整机出口带动软件出口和发展的新路子。
第三,重点扶持一批软件出口骨干企业,打造“以大带小,专业配套”的软件出口链。围绕对日本软件出口,选择出口骨干企业,提供其所需的定制服务,促其尽快扩大规模。围绕对欧美软件出口,鼓励软件企业与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形成软件外包链,促进软件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上下游合作关系,推荐软件企业参加跨国公司供应商选拔,带动企业提高软件开发的管理能力和增大规模,为进入欧美市场积累实力,打通我国软件出口到欧美市场的渠道。
第四,大力培养和吸引面向国际软件市场的人才。要将引进面向国际市场的人才作为我国引进人才的重点工作,使我国成为软件国际化人才的高地。在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工作中,重点吸引一批优秀的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和软件工程师。在人才培训方面,要积极扩大国内软件高级人才与国际软件市场的联系和交流,扩大面向出口的专业化二次培训规模,重在加强项目经理和程序员的外语能力和过程管理能力,为软件出口提供更广泛的人才基础。
(材料来源:2005年3月22日高企协财经资讯,决策咨询系统--时事观察--每月简报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