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随笔
伯明翰,令人难忘的童根森太太

图片说明:童根森太太在阅读

 

那是一个明媚的日子。我作为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学院高访学者,去参加当地英中友好人士举办的联谊晚会。就在这天晚上,我认识了年愈九旬的童根森太太。童根森太太和她的丈夫童根森先生都是热爱中国的英籍人士,"童根森"是他们根据tomkinsonr的谐音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童根森太太喜欢中国人称她童太太。童太太虽然年事已高,人也很瘦小,但身板硬朗,思维敏捷,记意力好得尤其令我吃惊。她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中国最高法院的法官,就关切地打听中国法制建设的情况。我向她简略地介绍了中国近十多年来的立法和司法发展,她十分高兴,也饶有兴趣地谈了她在1937年到1985年月4次来中国的情况。她还告诉我,童根森先生就出生在中国,对中国很有感情,撰写和翻译了不少有关中国的书,并且酷爱中国的古诗词。1971年童根森先生患心脏病去世后,童根森太太一直独自生活,在外地工作学习的子女和孙子经常回来看她。童根森太太看我对她的谈话听得津津有味,就说她了解不少中国的过去,邀请我去她家作客,让我看看她丈夫翻译的中国诗词。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来到童根森太太家。她的住宅不算大,但房后有个很大很漂亮的花园。从我进门起,童根森太太就忙碌起来。她找出她丈夫写的几本有关中国的书和英文版的《诗经》。她又翻了好一阵,拿出了一叠稍稍发黄的稿纸和一个皮夹。我接过稿纸一看,竟是童根森先生生前翻译成英文的中国诗歌,里边还有毛泽东、陈毅等的多篇诗作。诗稿是用机械打字机打的,上面还有不少修改、增补和痕迹。我慢慢地、一字一句地用英文朗读起诗稿和《诗经》中的段落。童根森太太靠在沙发上,眼睛微闭,随着我朗读的声调,轻轻地拍打着沙发的扶手,脸上一片安祥。听到诗歌的妙处,嘴里还不时喃喃地称赞着:"真伟大"、"多么天才的思想"。

我好奇地打开那个皮夹,一叠旧照片散落出来。童根森太太解释着,这些照片是1947年左右童根森先生在中国拍摄的。那是他曾在中国作过救济灾民的工作。我拿过一张照片,是一群饥饿的孩子,他们光着脊梁,端着空空的饭碗呆立在街头;其中一个又脏又瘦弱的孩子,还把手指放在嘴边。有一张大概就是在中国芜湖地区拍摄的,一大群衣衫褴褛的中国人,在一条破旧、狭窄的小街上,围看一辆吉普车。童根森太太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汽车。还有一张照片,是童根森先生和其他人与一位共产党的女市长的合影,他们背后的墙上写着"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万岁"的标语。

谈话中,童根森太太突然话锋一转,两眼直视着我,问我中国的形势怎么样,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中国的领导人?她神态、语调的突然变化,使我怔了一下。我微微思考了一下说,任何国家和他们的领导人都有缺点,也都有优点,中国也是如此。但是近十多年来,中国的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致力于发展国民经济,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路,人民是满意的。我指了指那些旧照片上的中国人说,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与这些中国的人衣食水平作比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中国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我们来英国留学访问,就是学习发达国家有用的先进经验,来改进自己的工作。童根森太太笑了,看得出她满意我的答复。她说,她不认为美国、英国社会的一切都是好的。中国在发展中要保持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要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不知不觉时间过了近三个小时,我起身告辞。童根森太太把她十分珍贵的旧照片送给我留念,并坚持送我出门。我对她说:"感谢您今天的谈话,我希望您能有机会再次去中国访问。"听了我的话,童根森太太沉思片刻,扶着门边深情地说:"我很想念中国,但是我恐怕不能再回去看看了……"说到这里,她目光中掠过一丝愁虑,声音也有些颤抖。虽然她是指自己的高龄和身体条件不允许她再做长途旅行。不知怎的,这时我的喉咙也好象堵了一个大疙瘩,鼻子也有些发酸。

我连忙道了再见,转身快步走去。但童根森太太的话语和她倚在门边的神情,却深深刻在了我的心中,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此文写于1992年英国伯明翰大学tennis court。)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2006-1-25 5:40:40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