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记者专栏
患者呼吁:启动“强制许可”制药救人
中国艾滋病患者面临新效药物获取难的困境
患者呼吁:启动“强制许可”制药救人
  ( 2005-12-02 10:45 )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4版
 

    在对一线药物产生抗药性的中国艾滋病患者正不断增加的同时,国际上艾滋病抗病毒药物已开发至四线。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协定,中国内地药厂却不能仿制国外生产的二线或更高线药物,因此也无法向艾滋病患者提供廉价的升级药物

    新华社郑州12月1日电(记者林建杨 李星 桂娟)在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中国的艾滋病患者们表示,希望能便利获得更有效力的抗病毒药物,以便更快回归正常生活。

    抗病毒药物对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生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非常关键。而“抗药性”和“副作用”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必须解决的问题。1995年被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北京患者孟林说,中国艾滋病患者服用一线治疗药物的时间短则已数月,多则已超过3年,对一线药物产生抗药性的患者正在不断增加。他说,目前已对一线药物产生抗药性的中国艾滋病患者换吃更新药物似乎是很难实现的愿望。

    目前,国际上艾滋病抗病毒药物已开发至四线。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协定,目前中国内地药厂还不能仿制国外生产的二线或更高线药物,因此无法向艾滋病患者提供廉价的升级药物。

    价格高昂的进口新药正在给中国的“抗艾”行动制造困境:一方面中国政府无法大量采购,并向贫困病人免费提供;另一方面,其他没有享受免费治疗的患者买不起。

    河南省睢县36岁的赵爱萍上个世纪90年代因卖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2002年7月发病。赵爱萍的丈夫赵振也是感染者,尚未开始服药。赵爱萍夫妇都是农民。然而自2002年赵爱萍发病后,家里逐渐断了经济来源,现在只能依靠政府救助。

    医生告诉这对夫妇,赵爱萍最快明年就可能产生耐药性,需要换吃更好的抗病毒药。“自购进口二线药物每月药费大概要一万元,我们根本负担不起。”赵爱萍说。

    卫生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内地累计报告艾滋病患者31143例,其中20453名得到了国家提供的免费抗病毒药物,这些病人大都是像赵爱萍这样的贫困者。然而,20多种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专利权主要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药物价格高昂。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说,中国政府出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承诺,禁止国内药商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仿制这些药物。

    今年7月和9月,中国的一些艾滋病患者分别在北京和昆明举行集会,呼吁跨国公司降低抗病毒新药物的价格。

    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和泰国,抗病毒药物价格低廉,原因在于它们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和文件,启动了“强制许可”,允许国内药商仿制这些药品,使药物价格大幅下降。赵爱萍说:“如果国际制药企业拒绝降价,我们希望政府也颁发强制生产许可证,允许国内企业仿制,以使更多的艾滋病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再续生的希望。”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2005-12-3 6:10:26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