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频道1记者裘立华、姜帆2月2日报道: “我的核心技术根本不敢申报专利,核心软件的‘密钥’由负责的工程师‘贴肉’藏着,根本不敢离身。对我们企业来说,创新之路乃是一条九死一生的血路。”这是中国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在举国上下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时候,邱继宝的这番话无异于给热情高涨的舆论浇了一盆冷水。据记者了解,飞跃负责核心软件的工程师把存储核心技术的“密钥”藏在贴身的小裤衩里,除了洗澡,可谓“钥不离身”,似有“钥在人在,钥亡人亡”的悲壮。
飞跃集团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尴尬事,实是被逼无奈。邱继宝说:“由于对创新成果保护不够,现在申请专利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把创新成果拱手让人。仿造者的大量出现,蚕食了创新企业应有的利润空间,使他们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大、产出小,严重挫伤了创新者积极性,有的甚至患上了‘创新恐惧症’。”
其实,利用专利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是国际上通行的有效做法。而企业因为怕泄露技术秘密而不敢申报专利,简直就是对此制度本身的绝大讽刺。在鼓励创新方面,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比任何优惠政策、甚至直接的资金支持更重要,因为它是企业可以通过自主创新获利的基本支撑。
“实际上企业并不缺乏创新的冲动,”邱继宝说,“即使没有优惠政策、缺乏配套资金,出于生存发展的压力,企业都会想办法去进行创新。”然而,如果不能形成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花大力气投入形成的创新成果成了他人的“嫁衣”,谁会作这样的“傻子”?
在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中,“劣币驱逐良币”是必然的规律。如果对知识产权不能有效保护,企业就会陷入“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的尴尬境地。
只有在社会公权力能保证企业的创新成果不被侵犯,企业也能放心地把创新成果公诸于众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才会没有顾虑地大力投入自主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氛围,“十一五规划建议”所提出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才有可能建立。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减少企业非正常风险与代价,让九死一生的“血路”变为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通路”,也许是对企业创新的最好鼓励。(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