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记者专栏
落实科学发展观:东岳集团创新成就梦想
薄如蝉翼的离子膜,被誉为化工领域的一颗明珠。自主研发离子膜生产技术,曾寄托了共和国四位化工部长的梦想——
东岳集团:创新成就梦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05年11月03日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本报记者 宋光茂

  自主创新篇
    编者的话:曾经困扰我国几代化工人的离子膜研发技术,在山东东岳集团获得突破。小小一片离子膜,饱含了东岳人自主创新的艰苦历程。
    走自主创新之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协同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离子膜“花落东岳”,正是得益于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企业和院校的紧密合作,得益于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

    今年国庆期间,两辆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中巴车在北京亮相。此前,上海同济大学也已装配出使用燃料电池的小轿车。
    燃料电池的能源是可以再生的氢能,没有污染,大量存在于水中,被专家誉为21世纪氢能经济的“发动机”。制造燃料电池的核心材料是磺酸树脂离子膜,这一产品已在山东东岳集团成功实现自主研发。
    列入“六五”“七五”计划项目,寄托4位化工部长的梦想
    东岳集团位于山东桓台县的厂区里,回荡着轻松的音乐。在车间里掬起一捧雪白的大米粒般的东西,专家介绍说:“这就是磺酸树脂,至此,生产离子膜的全部化学变化已经完成。从磺酸树脂到离子膜只是物理变化了。”
    一张最终成品的离子膜,薄如蝉翼,重量不过几钱,但分量却“重如泰山”。比如用于燃料电池的全氟磺酸离子膜,必须完全阻隔氧气与氢气的分子交换,还要保证比分子小约10倍的氢离子穿过,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说,离子膜应用范围广泛,在我国有着极大的产业关联度。
    这张膜,美国杜邦公司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发,15年后研发成功,首先应用于化工、航天等领域,价位高得惊人。此后,日本旭硝子公司从杜邦交换到部分生产权,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东岳集团自主研发成功之前,世界上只有这两家企业生产离子膜,价位虽比当年有所下降,但仍为黄金价格的一半。
    这张膜,先后列入国家“六五”、“七五”计划选项,有关部门曾组织多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数十家国营企业进行攻关,均未成功。此后,一大批化工人仍在矢志探索。
    这张膜,寄托着秦仲达、顾秀莲等4位原化工部部长的梦想。秦仲达曾说:“我国‘两弹一星’都能搞出来,如果看不到自己生产的离子膜,我死不瞑目!”东岳集团总裁刘传奇深情地说,我国化工领域里有太多太多的人痴情关注着这张膜,它可是化工领域的一颗明珠。
    国家对东岳集团的创新给予了大力支持。用于燃料电池的离子膜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并拨付1691万元科研经费后,“十一五”规划中又被列入国家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山东省更是把这个项目确定为全省高新技术“一号工程”。
    产学研紧密结合,走出艰苦的三大步
    东岳人有难忘的三件事:1987年7月1日建厂,当时仅有一台小转炉,近乎是用大锅熬出了初级原料氢氟酸;1993年5月1日开发出了支撑企业大发展的制冷剂,并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至今东岳制冷剂的产量、品种居亚洲第一位;2002年4月16日上了高分子材料项目,生产出四氟乙烯,搭起了摘取离子膜桂冠的平台。这三大步,使东岳集团的年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
    一系列自主创新所推动的快速发展,使东岳集团有了令人难忘的那一幕: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办公室里,东岳人揣着惊喜汇报。“怎么着?你们搞出了什么?”在场的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都表示出惊讶。于是,他们连夜赶到离北京600多公里外的东岳集团,在车间里见证了从投料到出产品的全过程,并小心翼翼地把产品包装好,带回了北京。
    林丰鸟聚,树大鸟恋。已经在东岳集团工作了3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离子膜研发课题负责人张永明博士说,在他率课题人员到来之前,东岳已经搭建了条件很好的研发平台。张永明已经把家从上海搬到了桓台县,他特别向记者强调,在这项创新成果上,他只是从前人手里接过了接力棒。
    与上海交大联手,是东岳发展史上重要的选择。“没有校企联姻,如同孤掌难鸣。”在东岳集团实验室里承担实验任务的高洪光工程师、张江山博士都有着相同的感受。在拼搏与奉献、探索与试错、理论与实践的交响中,一束束思想火花如同一把把科学的利剑,刺向禁锢的思路、传统的工艺、既成的配比,劈斩出一片神奇的天地,离子膜飘然而落。
    今天的东岳集团已经建成年产50吨燃料电池离子膜所需要的全氟磺酸树脂生产装置,可满足2.5万辆电动汽车的离子膜所需。我国由此成为全球第二个能够供应燃料电池全氟离子膜材料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国外的技术垄断终被打破。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 (2005年11月03日 第一版)
本网发布时间:2005-11-3 8:41:09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