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思 插图/苏益
花白头发、温和笑容、颇具学者风度的郑成思近日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专访。这位经历传奇的学者2004年被英国《知识产权》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50位知识产权界人物”之一。身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郑成思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自己的看法。
《第一财经日报》:最近海信和西门子之间的争端引起各方的关注。您对这个事件有何评价?
郑成思:海信遭西门子恶意抢注商标这个事件可以说给中国企业上了一堂课。中国现在能够利用知识产权来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太少了,只有海尔、联想等少数几家。国内不少企业吃亏就在于不懂知识产权。
另外要强调商业协会的作用。有的企业比较小,应对不了国外的大企业。比如这次,西门子还抢注了其他七家企业的商标,那些小企业就没有海信这样的财力、物力、人力来单个跟西门子应对,必须靠自己的协会。中国企业协会还比较少,强的更少。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美国对中国的碱性电池提起337条款(美国关税法337条款是美国对进口贸易的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电池协会组织起诉对方的专利无效,结果赢了。这是中国唯一胜诉的案例。
基础性的普法工作需要十年
《第一财经日报》:知识产权保护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您认为当前哪一部分最关键?这项工作需要多久能完成?
郑成思:我认为最基本、首要的问题就是让人们知道知识产权是什么;让企业知道怎样利用知识产权来参与国际竞争。比如说要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老总普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会、企业、媒体、政府共同来做。
江苏搞了个知识产权战略,要求用五年的时间让一半的人知道知识产权是怎么回事。我认为这个目标定的还是比较现实的,就全国范围来看,得十年的时间。但是对关键企业来说,十年的时间就太长了,市场竞争等不了十年。
《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最大的障碍在哪里?
郑成思:最大的障碍在于中国人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眼睛都盯住有形产品、有形货物上,对知识产权的理解不够深。
也有人认为知识产权制度对发展中国家不平等,要求对发展中国家宽容一些。但知识产权制度肯定是有利有弊的,不应该只看到弊而忽略利;不应该逃避它,而且应该想办法应对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