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专家专栏
郑成思:关注知识产权立法重点
实现从“肢体经济”向“头脑经济”转变
第一财经日报: 王羚    2005年03月22日

郑成思 插图/苏益

  花白头发、温和笑容、颇具学者风度的郑成思近日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专访。这位经历传奇的学者2004年被英国《知识产权》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50位知识产权界人物”之一。身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郑成思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自己的看法。

  《第一财经日报》:最近海信和西门子之间的争端引起各方的关注。您对这个事件有何评价?

  郑成思:海信遭西门子恶意抢注商标这个事件可以说给中国企业上了一堂课。中国现在能够利用知识产权来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太少了,只有海尔、联想等少数几家。国内不少企业吃亏就在于不懂知识产权。

  另外要强调商业协会的作用。有的企业比较小,应对不了国外的大企业。比如这次,西门子还抢注了其他七家企业的商标,那些小企业就没有海信这样的财力、物力、人力来单个跟西门子应对,必须靠自己的协会。中国企业协会还比较少,强的更少。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美国对中国的碱性电池提起337条款(美国关税法337条款是美国对进口贸易的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电池协会组织起诉对方的专利无效,结果赢了。这是中国唯一胜诉的案例。

  基础性的普法工作需要十年

  《第一财经日报》:知识产权保护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您认为当前哪一部分最关键?这项工作需要多久能完成?

  郑成思:我认为最基本、首要的问题就是让人们知道知识产权是什么;让企业知道怎样利用知识产权来参与国际竞争。比如说要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老总普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会、企业、媒体、政府共同来做。

  江苏搞了个知识产权战略,要求用五年的时间让一半的人知道知识产权是怎么回事。我认为这个目标定的还是比较现实的,就全国范围来看,得十年的时间。但是对关键企业来说,十年的时间就太长了,市场竞争等不了十年。

  《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最大的障碍在哪里?

  郑成思:最大的障碍在于中国人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眼睛都盯住有形产品、有形货物上,对知识产权的理解不够深。

  也有人认为知识产权制度对发展中国家不平等,要求对发展中国家宽容一些。但知识产权制度肯定是有利有弊的,不应该只看到弊而忽略利;不应该逃避它,而且应该想办法应对它。

中国处于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的十字路口

  《第一财经日报》:您刚才说国内知识产权的对策研究不足,可否再说些近年来知识产权研究界的争论?

  郑成思:中国现在处于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的十字路口,要决定把继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当成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把防止过度保护当成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问题的结论,必须依据受保护的商业标志、发明创造,各种作品遭仿、拷、冒、盗的实际状况而定;要看知识产权的侵权人是不是总体上仍旧理直气壮;维权者是否总体上仍旧举步维艰。去年“两高”出台关于加大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力度司法解释就表明,我国司法机关对这个问题的结论是清楚的、明确的。

  《第一财经日报》:全国“两会”期间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要加快知识产权战略制定,您认为在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中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郑成思: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等其他许多政府文件中提到的知识产权内容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第二,取得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第三,将这样的成果产业化,即进入市场。把这三层结合起来,就可以看作是我们的知识产权战略。但第一个层面的基本完备仅迈出了第一步。如果第二、第三层的法律不健全,也会使我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我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是认真研究这两层还需要立哪些法。我们必须强化直接鼓励人们用智慧去创成果的法律措施,强化在智力成果与产业化之间搭桥的法律措施,这样,才能够推动一个国家从“肢体经济”向“头脑经济”发展,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相关链接

  1999年1月,西门子的控股公司博世———西门子公司在德国抢先注册了“hisense”商标,之后又进行了欧盟注册和马德里协定/议定书国际注册。这一举动把同样从事家电生产的海信集团拦在了欧洲市场之外。

  据专家介绍,中国知名商标在境外遭到抢注的不只海信一家,天津的“桂发祥十八街”,北京的“六必居”、“同仁堂”、“大宝”,四川名酒“五粮液”等商标,均在被抢注之列,我国知名商标遭抢注案件每年超过100起。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这种现象可能还会增多。我国注册商标总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还不是商标强国,国内企业应“市场未入,商标先行”。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本网发布时间:2005-3-25 7:16:10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