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记者专栏
目睹网络十年之怪
婉鑫

大概在十年前,当我们坐在电脑前将第一个w涩涩地敲入网址栏,极少人会想到,今天的互联网络会成为对大众影响最大的媒介,会如此深入地关照我们的现代生活,融入工作、交流、购买、娱乐几乎生存所有的方方面面,甚至对社会思想进行渗透……人们在精神上是否已经做好相应的准备,去承载突然降临的万维的海量,并对这良莠混杂的海量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择取?

撇开散发着恶臭的黄黑网络不多说了,因为极端的恶俗是大家能够辨别的,政府法律刀砍斧凿、民众媒体人喊棒打;关键是从网络的墙缝中弥漫出来的庸俗气息,会缓缓地散发着煤毒,悄然潜入人们不经意的呼吸。

网络传媒有句话,“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达到点击的高峰,一些网络媒体从“拍卖初吻”到“拍卖一夜”;“网络文学”、“互动社区”、“广告面版”、“手机信息”……翻动网页边边角角,不知道是否有人能发明一种特殊的防毒面具,能够抵挡“网络慢性中毒”。

“黄段子”,几年前还令众人嗤之以鼻、羞于言及,几年后竟堂而皇之地挂到网上,在一些人“无伤大碍”的辩解声中,在网络和手机上眉来眼去,甚而笑为“美谈”。你笑过聊过吗?

“性文学”,几年前被我们称为黄色描写,当时都是在地底下活动的,后来在网上竟挂上“文学”的称谓,并以“解放”为名,搔首弄姿洋洋得意地漂浮在网间传播张扬,还带动了一批鼓手。你听说过阅览过吗?

网虫们不时地会制造或端出种种怪诞的词汇,每一个新鲜出炉的词汇,其来龙去脉都值得我们费一番琢磨:

结婚几年的夫妇会“审美疲劳”,于是互动区里由“审美疲劳”而产生的“恣言”“任行”日益“堂而皇之”、“合法合理”起来……互动区里夹杂着因“审美疲劳”而寻求“另类审美”的腻腻歪歪的气息,许多家庭因“审美疲劳”而走向“关系疲劳”。网上能看到许多因网络聊天、网络游戏而导致家庭关系遭到破坏的故事,其实我们的身边就不乏其人。

“博客”(blogger)——美国的舶来品,原本与国计大事相联系,网络上变换为思想、文章、言论的张贴,而不知何时,该词摇身成为隐私、裸露、窥视和被窥视的代言,甚至被某些人归类为“泛情色记录”,因为留言版过多地让他们嗅到了糜烂的气味。此类“博客”飞扬的贴子,像公园中的狗粪,为网络四处埋下 “地雷”,害得网管们追来跑去叫苦不迭。网络文化的沉沦,使诞生于网络的“博客”,打烙着堕落的印记。

“小资”、“波波”、“mild(柔和)”、“悠客”……倒不是这些生活方式本身如何,高尚的生活本是人类追求的理想,但俗话说,“再好的经也可能被念歪了” ,这花样年年翻新的名词,重复着标榜着宣扬着自我中心主义,费用高昂、好逸恶劳的生活方式,腐蚀着催眠着社会的精神。拿最新出现的“悠客”来说:辞职下岗,悠闲自在,明曰“人不是为了工作而活着”,暗语“人要为了自己而存在”。据某刊“统计”:当一个悠客需要有车有房外加100万元存款。某男向往“悠客”,抛家舍业,四处悠游,但社会并非世外桃源,种种遭遇使某男“悠”不得而成“忧”。试问这种时尚网络标榜的公子公主们,在我们辛苦一生的父辈人眼里是什么角色?

……

目睹网络风暴席卷十年,从最初的寂寥到抢注域名再到网络信息的膨胀,网络媒体将传统媒体 “把关人”的角色转换成为“引路人”, 我们的网络会把我们的明天引向何方?但话说到这里,无论是“引路的”还是“走路的”,大家都是社会一体中的生命,如果有谁“自由得”错失了自己,那我们还真得回头看看我们个体那“酷爱自由的细胞”是否也有所错失。特别是还没有形成固定世界观的年轻人——社会的明天,是否有能力把握生命生存方式、精神道路的正确选择?

种种 “网络低俗之怪”显然不是单凭一家网络或是说单纯凭网络之力就可以“造就”的。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阿喀琉斯之踵,放松了心灵的规范和道德的自律,在繁复的世界中就会被躲藏在暗处的帕里斯之箭射中,成为精神的矮人、思想的盲人。

——要自律。

 

文章出处:原文载于《中国新闻出版报》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网发布时间:2004-12-14 21:49:46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