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已有成就 | 法律法规 | 审判机构 | 政策精神 | 审判信息 | 案例分析 | 文书精选 | 法官论坛 | 学术讨论 | 行政执法 | 诉讼讲座
      专家专栏 | 记者专栏 | 来稿选登 | 协会动态 | 网友论坛 | 国际条约 | 域外法制 | 环球科技 | 读者来信 | 对外交流 | 各地法院
      照片选登 | 问题解答 | 随      笔 | 书       讯 | 站点地图 | 中文繁体 | english   | 在线投诉 | 我要在线投诉
 
您的位置:首页 - 专家专栏
张玉瑞:看透纠纷“玄机” 规避“产权陷阱”

2004年9月29日   国门时报    http://www.cngm.org

    本报记者   刘振南              

    去年以来,围绕知识产权领域的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争端非常引人注目,在这些知识产权争端或诉讼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涉及的国内企业都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在国内市场占有相当市场份额。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张玉瑞认为,这些跨国企业选择在最近这一两年开始诉讼,选择这样的企业进行诉讼,是大有“玄机”的。

    这是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已比较完备,而国内一些发展比较好、比较快的企业也正在由加工代理、贴牌国外名牌产品,向生产和销售自主品牌转变,由生产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变,在市场份额方面也逐年提升,但惟独在知识产权方面很少拥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和技术。因此,这些跨国企业才纷纷拿出“知识产权”这个利器围剿中国企业,也就是所谓的把“羊”养肥了再“宰”,因为这个时候获取的利润才最丰厚。预计今后几年,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争端还会越来越多。

    知识产权:一种市场策略

    张玉瑞分析说,这些跨国企业不是把“知识产权”当作一个法律手段运用,而是当作一种市场策略在使用,其目的主要有3点:

    一是从市场日益扩大的中国企业手中分取一部分利润;二是通过收缴专利费提高中国企业的产品成本,限制中国企业向中高端产品发展,保卫自己原有的市场;三是为了打压中国竞争对手,降低中国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和可信度。

    从表面看,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诉讼未必都能获胜,但从策略上来看,基本都达到了其预期目的。比如丰田诉吉利的案件,虽然吉利一审胜诉,但丰田却通过这一诉讼向消费者明示,吉利非日系产品,与日系产品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有利地打击了吉利的消费市场。总的说来,一般非同业的诉讼主要是为了获利,同业诉讼主要是为了争夺市场和打压竞争对手。

    当务之急:构建自主知识产权版图

    面对跨国企业挥舞的这个“知识产权”利器,中国企业是不是就只能够坐以待毙,乖乖地交钱或是让出市场呢?

    张玉瑞分析说,针对目前的局势,最紧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要加强专利意识和专利策略。既然一些跨国企业已经给中国企业埋下了“知识产权”的陷阱,那么中国企业若想长远发展,就一定不能只贪图眼前利益,要按规则办事,要从一开始就要确定目标,逐渐拥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和技术,不能永远用别人的东西。

    另一方面,面对既成的事实也要使用一些策略和技巧,像国内企业引起争议的知识产权问题并非都不能回避,有些是可以避免不利局面的。在这方面,企业应该多向知识产权理论界来寻求支援和帮助,尤其是面对知识产权冲击比较大的通讯、电子、it、汽车等行业可以未雨绸缪,准备一些应对策略。

    再次,同行业企业要联合起来,依靠行业协会的力量,依靠国家的力量来争取胜利。企业走模仿的道路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发展过程,因为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毕竟都需要一段时间。现在对中国挥舞“知识产权”这个利器最猛烈的日企,当年也是依靠模仿欧美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的,只是现在日企在很多方面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而且学会了把“知识产权”当作一种市场武器。

    面对这种整体攻势,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或许可以在知识产权方面整体上谋求一些照顾,当然这些需要企业、知识产权理论界本身乃至国家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但最根本的解决途径还是需要中国企业逐渐提高自己的研发实力,确立自己的知识产权版图。

文章出处:2004年9月29日 国门时报 http://www.cngm.org
本网发布时间:2004-10-1 7:24:08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